“让世界看清……”苏晴喃喃重复着这句话,脸上血色褪尽,“这意味着我们要与一个掌控着全球顶尖技术、资源近乎无限的庞然大物为敌。我们甚至不知道它具体的形态,有哪些分支,渗透到了什么程度。”
“正因为不知道,才必须让光照进去。”林见清的声音不高,却带着破釜沉舟的决绝,“他们在暗处播种,我们就让阳光成为除草剂。真相,就是最烈的光。”
周屿已经调出了全球匿名数据泄露平台的列表,手指在虚拟键盘上快速敲击,模拟着各种泄露路径和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直接公开我们掌握的所有信息,成功率接近于零。‘普罗米修斯之火’有能力在信息扩散前进行全网封杀和污染,并将我们精准定位、清除。”
他调出一个复杂的模型,上面显示着信息传播的模拟路径。“我们需要一个‘幽灵信使’——一个无法被追踪、无法被扼杀、并能自我复制的信息载体。”
“病毒式传播?”林见清问。
“不只是病毒。”周屿的目光投向实验室角落里一台正在测试的、利用生物神经网络进行模糊计算的原型机,“是‘模因病毒’(Meme Virus)。将关键证据和真相,封装在极具感染力和传播性的文化符号、故事片段或者行为模式中。让它像一段洗脑的旋律、一个有趣的笑话、一个引人效仿的挑战一样,在社交网络、即时通讯、甚至线下口耳相传中自发复制、变异、传播。”
“即使‘普罗米修斯之火’能删除源头,也无法清除所有副本,更无法阻止它在人类集体意识中的扎根和发酵。”林见清立刻理解了其中的精髓,“但如何确保‘模因’承载的是真实的真相,而不是被扭曲的谣言?”
“这就需要精妙的‘封装’。”周屿开始构建算法模型,“将硬核证据(如部分土壤日志、声波频率参数、研究机构关联图)进行碎片化、符号化处理,嵌入到易于传播的载体中。比如,将Ψ符号与‘小心你的思想’的警示结合,制作成一系列风格鲜明的表情包;将洛闻天课程中使用的潜意识引导频率,改编成一段听起来诡异又抓耳的电子音乐片段;甚至可以将‘普罗米修斯之火’的徽标,与一些关于‘监控’、‘引导’、‘自由意志’的哲学短句绑定,形成一种亚文化标签……”
他一边说,一边快速生成着原型:一个扭曲的Ψ符号在跳舞的GIF,一段夹杂着异常低频、让人隐隐不安却又忍不住想再听一遍的音频,一个带有麦穗齿轮DNA水印的、写着“你的选择,真的是你的吗?”的极简海报。
“我们需要一个引爆点。”苏晴看着这些原型,深吸一口气,努力压下内心的恐惧,“一个能让这些‘信息幽灵’瞬间涌入大众视野的事件或平台。”
“校园文化艺术节。”林见清和周屿几乎同时开口。每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是流量高峰,线上线下活动交织,是信息传播的温床。而且,就在下周。
“我们可以利用艺术节的线上活动平台和社交媒体话题,将这些‘模因种子’投放出去。”林见清的思路越来越清晰,“用学生们的创意和分享欲作为掩护,让真相在狂欢中悄无声息地扩散。”
计划既定,三人立刻分工。周屿负责技术实现,优化“模因病毒”的封装和传播算法,并确保投放过程绝对匿名和安全。林见清负责内容设计,确保“模因”在吸引人的同时,精准传递核心信息。苏晴则利用她残存的人脉, subtly 引导艺术节线上活动的策划方向,为“模因”的植入创造最佳环境。
这是一场在数字深渊边缘的舞蹈。每一步都必须精确到毫秒,每一个数据包都必须抹去所有指纹。
文化艺术节当天。
校园里张灯结彩,人声鼎沸。线上平台的流量曲线一路飙升。
下午三点,一个名为“潜意识艺术单元”的线上展览悄然上线,展示了一系列“探索意识与感知边界”的“学生作品”。其中包括那段诡异的音频,那些带着哲学思考的Ψ符号表情包,以及一系列探讨科技伦理的短诗和海报。
起初,只是小范围的讨论和好奇。有人觉得音频“有点上头”,有人觉得表情包“很酷”,有人对海报上的发问产生了共鸣。
然后,如同投入池塘的石头,涟漪开始扩散。
周屿监控着数据流,看到那些被封装的“信息幽灵”正以指数级的速度在校园网络、社交媒体群组、视频平台的评论区复制、传播。有人将音频混入了自己的音乐创作,有人用表情包制作了新的搞笑视频,有人开始自发地解读海报背后的含义……
“传播速度超出预期百分之四十。”周屿报告,语气中带着一丝紧张,“模因正在发生不可预测的变异,这是好事,但也可能失控。”
突然,他的终端上弹出一个红色的警告!
“检测到高级别的网络清理程序!对方反应很快!正在试图定位源头并大规模删除相关内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