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瀚传来的紧急信息像一块寒冰,投入了安全屋本就凝重的空气。“回声壁”的提前启动,意味着“普罗米修斯之火”察觉到了威胁,并决心在他们组织起有效反击前,扼杀所有潜在的“噪声源”。
“测试范围覆盖北美和欧洲东部……这是示威,也是最后的警告。”周屿的手指在键盘上几乎化为残影,调取着实时网络流量数据,“‘棱镜’在这些区域的访问量下降了百分之七十,相关话题的公众讨论热度被算法强行压制到近乎归零。他们有能力让特定信息在主流视野中‘社会性死亡’。”
时间不再是按天计算,而是按小时,甚至分钟。
“启动‘暴风雨’计划。”林见清的声音没有丝毫犹豫,“我们没有等待的资格了。”
计划分为三个同步进行的支线:
支线一:“破壁者”行动。 由江瀚协调其背后的国际刑警和部分愿意合作的网络安全机构,利用从“冰墓”获取的“回声壁”节点分布图,对已知的物理基础设施和关键服务器发起精准的、非破坏性的干扰攻击(如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特定频率的电磁脉冲干扰),旨在暂时削弱“回声壁”的过滤强度,为“意识合唱”撕开一道口子。这是一场在阴影中进行的、高风险的技术破袭战。
支线二:“合唱团”集结。 周屿和苏晴负责,在“棱镜”平台尚能正常运作的区域,紧急发布“全球意识合唱”行动指南。他们开发了一个简洁的开源工具“共鸣器”,任何用户都可以下载并使用它。这个工具会引导用户进行简单的放松和专注练习,捕捉其平静状态下独特的脑波或情感特征(剥离所有个人隐私信息),并将其调制到Aurora-Ω频率的一个特定谐波子带上。无数个这样的“意识签名”将汇聚成对抗“纯净”控制频率的“杂讯洪流”。
支线三:“指挥家”的抉择。 林见清和伤势未愈的K,负责确定发起总攻的“黄金窗口”。他们需要综合分析“破壁者”的行动效果、全球“合唱团”的集结规模、以及“回声壁”系统的实时压力数据,在最恰当的时机,下达“齐唱”的指令。
安全屋内,气氛如同拉满的弓弦。通讯频道里充斥着加密的指令和来自全球各地“棱镜”节点的汇报。
“‘破壁者’报告:东京节点干扰成功,东亚区域‘回声壁’信号强度下降百分之十五!”
“北美‘合唱团’集结超过五十万有效签名!但该区域信息压制严重,协调困难!”
“检测到‘回声壁’主系统正在调整过滤算法,试图适应干扰!”
每一分钟都伴随着新的挑战和变数。周屿的终端屏幕上,代表着“合唱团”规模的光点正在全球地图上艰难却顽强地亮起,如同黑暗中逐渐汇聚的萤火。而代表着“回声壁”强度的红色覆盖区域,则在“破壁者”的攻击下不时出现细微的波动和裂隙。
“还不够……”K盯着全局数据面板,声音沙哑,“‘合唱团’的规模和同步精度,需要再提升至少三十个百分点,才有可能形成足够的共振压力,引发系统性的崩溃。”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监控着“棱镜”平台动态的苏晴突然惊呼:“你们快看!”
平台上,一个由用户自发创建的“为什么而唱?”的话题标签下,正涌入海量的留言。并非都是慷慨激昂的宣言,更多是平凡而真实的个体声音:
【为了我能自由地选择孩子该读什么书。】
【为了我还能在网上找到不同意的观点。】
【为了纪念一位再也不能说话的朋友。】
【只是为了证明,我不是一串可以被随便修改的数据。】
这些朴素的话语,通过“棱镜”尚存的渠道,在参与者之间传递、共鸣。一种超越技术协调的情感连接正在形成。随之而来的,是“合唱团”签名数量的又一次跃升,以及签名质量(情感投入度和独特性)的显着提高。
“情感……是最高效的共鸣器。”林见清看着那些滚动的留言,眼中闪过明悟。个体意志的觉醒,本身就是对“纯净”频率最强大的污染。
“就是现在!”K猛地喊道,他指着数据面板上几个关键指标交汇形成的短暂峰值,“‘破壁者’在北大西洋节点创造了最大裂隙!全球‘合唱团’有效签名突破阈值!黄金窗口——开启!”
林见清深吸一口气,按下了那个连接着全球“共鸣器”终端的、象征着“齐唱”指令的虚拟按钮。
没有震耳欲聋的声响,但在无形的信息维度上,一场风暴陡然爆发!
成千上万、乃至数百万个承载着独特个体意志的“意识签名”,如同无数条原本各自流淌的溪流,在这一刻,沿着被“破壁者”撕开的裂隙,汇入了Aurora-Ω频率的洪流之中!
这些充满差异、矛盾甚至混乱的“杂讯”,与“回声壁”赖以生存的“纯净”控制频率发生了剧烈的、不可调和的干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