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气象观测站内,时间仿佛被外面呜咽的寒风冻结。林见清那句“能看到源代码”的低语,如同投入死水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在沉默中持续扩散。
周屿率先从震惊中恢复,他的理性如同精密的手术刀,开始剖析这匪夷所思的现状。他靠近林见清,声音压得很低,避免任何可能干扰她脆弱感知的波动:“见清,你能具体描述‘摇篮’协议是如何定义‘存在’的吗?比如,它如何区分这面墙,”他敲了敲身旁斑驳的水泥墙体,“和墙外的空气?”
林见清闭着眼,长而密的睫毛不住颤抖,仿佛在抵御着内部视界中奔流不息的冰冷数据。她沉默了几秒,像是在庞大的内部数据库中艰难检索。
“不是……区分……”她声音沙哑,带着认知重构的痛苦,“是……赋值。像给变量……赋予属性和边界。墙的‘存在强度’……‘结构稳定性’参数……被设定在特定区间。空气的……‘粒子密度’和‘相互作用力’……是另一个区间。‘摇篮’……维持这些参数的……稳定场。”
她抬起手,指尖虚弱地指向墙壁与空气的交界处:“那里……不是绝对的界限。是参数梯度……变化的区域。我能‘看到’……那些数值……像一层发光的薄膜。”
苏晴紧紧握着林见清的另一只手,她能清晰地“感觉”到林见清意识中那片冰冷的、非人的“知识之海”正在侵蚀她所熟悉的、属于“林见清”的温暖海岸线。她持续输送着安抚的力量,如同在暴风雪中守护着最后一盏烛火,但这烛火在庞大的信息风暴面前,显得如此微弱。
“修改协议……是什么意思?”周屿追问,眼神锐利如鹰隼,“楚雅想改变什么参数?”
这一次,林见清沉默得更久,眉头紧锁,脸上掠过一丝混杂着恐惧和明悟的神情。
“她……不是想改变具体的物……她想修改的……是‘自由意志’与‘系统确定性’的……权重比值。”林见清艰难地吐出这些词汇,它们来自楚雅的灌输,冰冷而陌生,“‘摇篮’底层协议……倾向于‘确定性’。一切……趋向于被计算、被预测。个体的……随机性、真正的‘选择’……被视作……需要被最小化的……系统噪音。”
她猛地睁开眼,瞳孔深处似乎有无数细小的光点在明灭,望向周屿和苏晴:“楚雅认为……那不是现实。是……精心编排的牢笼。她想在协议中……撬开一道缝隙……放大‘噪音’的权重。让真正的……不可预测的‘自由’……能够存在。”
这个解释让周屿陷入了深沉的思索。苏晴则感到一股寒意从脊椎窜上,如果连他们的“选择”都可能只是系统参数运行的结果……
就在这时,林见清身体猛地一僵,视线转向观测站一个锈蚀的通风管道口。
“有东西……在靠近。”她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紧绷,“不是‘净化者’的……那种扫描。是别的……更……空洞。”
几乎在她话音落下的同时,周屿设置在观测站外围的几个简易动态传感器传来了微弱的反馈信号。信号极其微弱,断断续续,显示移动物体的体积很小,速度也不快,但运动轨迹……完全不符合任何已知的生物或机械模式。它时而在动,时而完全静止,仿佛在连续的空间中进行着微小的“跳跃”。
周屿立刻调出被动声呐和热成像的扫描界面。声呐一片空白,热成像上,只在那个物体偶尔“静止”的瞬间,捕捉到一团极其微弱、几乎与环境背景辐射无异的低温轮廓。
“物理探测手段几乎无效。”周屿快速判断,“形态不定,热信号极低,运动模式异常。像是……”
“……协议层面的‘修正工具’。”林见清接上了他的话,她的脸色更加苍白,“我能‘看到’它……它周围的‘存在参数’……在剧烈波动!它本身……就像一段……不稳定的代码!它在……检索……寻找触发‘摇篮’协议异常的那个‘签名’……是我们!”
无形的恐惧瞬间攥紧了三人。如果说“净化者”是现实层面的追兵,那么眼前这个未知的存在,则可能代表着“摇篮”系统本身的免疫机制,来自更高维度的、规则层面的抹杀!
“不能待在这里!”周屿当机立断。
然而,就在他们准备强行突围的瞬间,林见清突然发出一声压抑的痛呼,双手死死抱住头颅。她感知域中,那个“空洞”的存在猛然释放出一股无形的波动。这波动并非物理攻击,而是直接作用于信息层面——一种强制的“信息归零”!
观测站内,那盏依靠老旧电池供电的应急灯,光芒猛地黯淡下去,仿佛电力被凭空抽走。周屿手腕上的多功能手表,屏幕瞬间黑屏,所有指针归零。苏晴甚至感觉到,自己试图凝聚的精神力,也像是遇到了无形的屏障,变得滞涩难行。
这股力量,在强行“格式化”周围一定范围内所有非基础的、活跃的“信息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