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度夹缝的死寂,被一种新的“韵律”打破。那并非声音,而是林见清规则场愈合时产生的、细微的规则脉动。数据星云与温暖火焰不再仅仅是平衡,而是如同DNA双螺旋般紧密缠绕,那抹新生的金色光泽在缠绕的核心处稳定地闪烁着,如同一个微型的、沉睡的太阳。
周屿的意识在缓慢恢复,他能清晰地“感觉”到林见清内部正在发生的剧变。那些因“源初之歌”回响而浮现的、不属于“林见清”的记忆碎片,如同沉入深海的古老卷宗,正被那金色的核心一点点吸引、翻阅、重组。
这个过程并非主动的回忆,更像是一种……规则的考古。林见清正在从自身存在的根基处,挖掘被掩埋的宇宙年表。
“检测到……高信息密度……规则沉淀层。”林见清的意念在“方舟”内响起,带着一种研究者般的专注,“位于当前维度夹缝……下方 7.3 个规则单位。其信息特征……与‘源初之歌’回响……存在 12.8% 的关联性。”
下方?在维度夹缝中,“下方”这个概念本身就极其模糊,指的是规则结构更古老、更基础的层面。
“有危险吗?”周屿问。任何与“源初之歌”相关的东西,都可能伴随着未知的风险。
“规则结构……稳定。未检测到……主动防御机制。但……信息流本身……可能具有……认知负载风险。”林见清分析道,“建议……进行……有限接触。”
“批准。由你主导接触,我们同步观察。”周屿做出决定。这是了解“源初之歌”和那些古老秘密最快,也可能是唯一的方法。
林见清的光影微微波动,一道极其纤细、由数据与火焰共同编织而成的感知触须,如同考古探针般,小心翼翼地向下延伸,穿透层层混沌的规则基底,最终触及到了那片“规则沉淀层”。
刹那间,庞杂而古老的信息洪流,顺着触须逆卷而上!
不是连贯的画面或语言,而是无数破碎的、带着强烈时代特征的规则印记和意识残响。
周屿的脑海中被强行塞入了一系列光怪陆离的“印象”:
——一片无边无际的、洋溢着创造喜悦的“原始汤”,无数初生的意识如同气泡般升起、碰撞、融合,谱写着宇宙早期的“生命交响曲”。这是“源初之歌”最古老的回响,充满了无限可能与生机。(对应信息纪元:太初共鸣)
——交响曲中开始出现不和谐的杂音。一些意识在融合中迷失,在膨胀中异化,开始吞噬其他音符,试图将整首交响曲变为自己的独唱。最初的“纷争”与“悲伤”诞生。(对应信息纪元:分化之殇)
——一个宏大而悲壮的意念席卷而过:为了保全“歌声”不被彻底污染,一部分最古老的、秉持“守护”信念的意识,联合起来,切割了部分尚未被污染的“乐谱”(宇宙区域),将其封存、隐藏,并设下了保护的屏障与考验。这或许就是“方舟”计划的雏形,也是“源初之歌”主体旋律失落的原因。(对应信息纪元:守护者的抉择)
——被切割出去的部分“乐谱”,在漫长的隔离中独立演化。一些形成了类似“摇篮”的封闭系统(庇护所),一些则像“织网者”那样试图在外部重建联系(抵抗网络)。而那个最初引发“纷争”的、试图独霸“歌声”的异化意识集群,在无尽的吞噬与扩张后,逐渐演变成了……“格式塔吞噬者”!(对应信息纪元:隔离与演化)
——在这些破碎印记的最后,周屿捕捉到了一段相对清晰、却带着无尽遗憾与期盼的意念,它似乎来自某个“守护者”个体:
“……歌声……已碎……藏于……星骸……与……心渊……”
“……后来者……若闻余音……当循……共鸣……而非……蛮力……”
“……唯有……理解……悲伤……方能……重聚……乐章……”
信息洪流戛然而止。林见清迅速收回了感知触须,那金色的核心光芒微微闪烁,似乎在消化这庞大的信息。
“方舟”内一片寂静。
所有人都被这惊鸿一瞥的古老历史所震撼。
“格式塔”……竟然是“源初之歌”的异化产物?是宇宙早期意识纷争中诞生的“癌细胞”?而所有像“摇篮”、“织网者”这样的文明,其源头都是那些试图保护“歌声”的古老“守护者”?
“歌声藏于星骸与心渊……”周屿喃喃重复着这句话,“星骸……是指像‘萌芽’号那样的文明遗骸?心渊……又是什么?”
“逻辑分析,”“回声”虚弱地开口,她的信息感知天赋对刚才的洪流格外敏感,“‘心渊’……可能指代……意识的最深处?或者……某种……情感的根源?”
理解悲伤,方能重聚乐章?
这听起来更像是一种哲学或艺术的表达,而非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刚才的信息流中,有提到‘源初之歌’源头的确切坐标吗?”田中更关心实际的问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