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丢垃圾了?你哪只眼睛看见了?”李家婆姨跳脚。
老王头被夹在中间,面红耳赤,想说几句重话又拉不下脸,翻来覆去还是“以和为贵”、“互相体谅”那几句。
最终,这场争吵是在另一位更泼辣的妇人调解下才暂歇,但王李两家都觉得老王头“和稀泥”、“没魄力”,心里存了疙瘩。
陈老丈那边情况也类似,处理些明确违反公约的大事尚可,遇到这种扯皮拉筋的罗圈账,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威望便在一次次调解不力中悄然流失。
更微妙的变化发生在日常行为中。《邻里公约》毕竟没有强制性,全凭自觉和邻里间的舆论监督。起初,人人都盯着,谁也不愿做第一个破坏规矩的人。但时间稍长,便有人开始心存侥幸。
“就这一小把菜叶子,扔门口一会儿就被鸡啄了,何必特意跑到西头垃圾堆去?”张家大嫂这么想着,顺手将烂菜叶丢在了墙角。
“这巷道宽着呢,我家柴火就稍微挪出来一点,不妨事吧?”赵家汉子嘀咕着,将柴垛又向外扩了半尺。
“半夜归家,巷口黑灯瞎火的,就在这墙角方便一下,谁看得见?”钱家小子喝了点酒,做出了不雅之举。
第一次这样做时,或许还有些心虚,四下张望。但当发现坊正未必每次都能看见,邻居们也可能碍于情面不愿当面指责时,这种“偶尔”、“稍微”、“无伤大雅”的违规便像缓慢滋生的苔藓,悄然侵蚀着公约的堤坝。
一些人见了,虽心中不满,但想着“别人也这样”,便也渐渐松懈下来。那曾经光洁的巷道,不知不觉间,似乎又零星出现了不该有的杂物和污渍。
而聚居生活本身,就像是将无数个有着不同习惯、不同脾性的家庭硬塞进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摩擦几乎无可避免。
张家七八岁的淘小子追打嬉闹,一不小心撞翻了李家放在门口晾晒的干菜筐,嫩绿的菜叶撒了一地。
孩子吓跑了,张家大人出来,虽赔着不是,却也只是轻描淡写一句“小孩子不懂事”,李家人看着辛辛苦苦整理的菜叶,憋了一肚子火。
赵家是屠户,有时接了急活,半夜里便开始剁骨备货,“咚咚咚”的沉闷声响穿透土墙,震得隔壁浅眠的钱家老翁心口发慌,一夜无眠到天明,次日顶着黑眼圈,遇见赵家人自然没好脸色。
孙家媳妇晾晒的新被面被风吹落,沾了泥水,她疑心是隔壁总爱嘀嘀咕咕的周家婆姨故意使坏,虽无证据,但冷眼和指桑骂槐却少不了。
喜欢本宫靠赶集养活了全王朝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本宫靠赶集养活了全王朝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