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中期的香江,如同一锅将沸未沸的水,表面维持着殖民地的繁华秩序,底下却暗流汹涌。内地如火如荼的文化运动,其涟漪不可避免地波及到这弹丸之地。大量人员怀着各种目的、通过各种途径涌入香江,他们带来了劳动力,也带来了不安定。街头巷尾,人满为患,就业机会稀缺,治安压力陡增,社会矛盾一触即发。
港督府与财政司署内,烟雾缭绕,官员们眉头紧锁。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前提。如何消化这股汹涌的人潮,将其从社会负担转化为发展动力,成了当务之急。
几番磋商,一个名为“香江同心,共渡时艰”的爱心筹晚宴方案被提上日程。地点定在半岛酒店宴会厅,受邀者无一不是香江商界翘楚、豪门巨贾。请柬措辞恳切,字里行间却透着不容推辞的压力。
是夜,半岛酒店灯火辉煌,名流云集。男士们西装革履,女士们珠光宝气,空气中弥漫着香水、雪茄与资本交织的独特气味。财政司司长亲自致辞,语调沉痛地描述了当前面临的“困难”,又满怀希望地呼吁在座各位“慷慨解囊,共襄善举”,“为香江的繁荣稳定贡献力量”。
真正的戏肉,在于“贡献”的形式。财政司需要的不是简单的捐款,而是实打实的就业岗位。
很快,竞相表态的环节开始。
李摘瓜,这位以地产起家、眼光毒辣的巨富,率先举牌,声音洪亮:“我李氏企业,愿承包九龙三号码头的扩建与运营工程,可提供一千个就业岗位!”掌声响起,一千个岗位,已是分量不轻。
接着,其他富豪也纷纷开口,五百、八百、一千二百……数字在不断累加,财政司司长脸上的笑容也愈发真切。
轮到王平安了。他如今已非昔日吴下阿蒙,凭借地产和灰色领域的积累,加上与罗惠玲那层隐秘关系带来的某种“心安理得”的扩张心态,底气十足。他整了整领带,在众人目光中站起,声音沉稳,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度:
“各位长官,各位同仁!香江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安定繁荣,人人有责!我王平安不才,愿尽绵薄之力!”他顿了顿,环视全场,享受这聚焦的时刻,“我决定,斥资新建一家现代化制衣厂,以及一家配套的制鞋厂!两家工厂,预计总共可吸纳——五千名劳动力!”
“五千?”
“大手笔啊!”
宴会厅里响起一片低沉的惊呼和交头接耳声。这个数字,远超之前所有人,几乎占了今晚目标总岗位数的相当大比例。财政司司长更是眼前一亮,带头鼓起掌来,看向王平安的目光充满了赞赏。
王平安微微躬身,脸上是谦逊与自豪交织的表情,心里却在飞速盘算。五千个岗位,意味着巨大的初期投入和管理成本,但同样,也意味着难以想象的潜在回报——不仅仅是金钱上的。
果然,晚宴的高潮在财政司司长宣布回馈方案时到来。为了表彰和激励各位富豪的“爱心”,财政司将根据吸纳劳动力的数量,给予相应的“房地产优惠配额”。具体而言,每解决一定数量的就业,便可获得以远低于市价的“优惠地价”,购买相应面积土地的资格。
王平安的五千人指标,为他换来了一张沉甸甸的“配额凭证”——可以低价购入九龙塘附近一幅面积达一万平尺(约一千平方米)的优质地皮!
晚宴在宾主尽欢(至少表面如此)的氛围中结束。王平安成为当晚最耀眼的明星,被众人围住恭维。他知道,自己这步棋,走对了。
回到那套两百平的大平层,罗惠玲依旧如往常般沉默,伺候他脱下外套。王平安志得意满,难得地没有过多纠缠她,而是径直走进书房,摊开了那张地皮图纸。灯光下,他的眼神灼热,仿佛看到的不是一片荒地,而是一座金山。
“一万平尺……九龙塘……”他喃喃自语,手指在图纸上划过。这块地,位置极佳,交通便利,环境清幽,是开发高档住宅的绝佳选择。
经过与幕僚团队连日激烈的讨论,王平安最终拍板:不做单一的平民屋邨,那太浪费这块地的价值。他要走高端路线!规划建成别墅与高层住宅混合的精品社区。别墅区定位顶级富豪,彰显身份;高层住宅则面向新兴的中产精英,追求品质。他要打造一个香江新的高尚生活标志。
项目命名——“君悦天下”,气派十足。
开发任务,他交给了娄晓娥的建筑公司。娄晓娥的建筑公司技术过硬,效率极高,更重要的是,懂得配合王平安的各种“需求”。两人一拍即合。
接下来的三年,是热火朝天的三年。推土机轰鸣,塔吊林立,“君悦天下”的广告牌早早立起,描绘着未来生活的美好蓝图。王平安几乎每周都要亲临工地,看着地基打下,看着楼体一天天拔高。他动用了一切人脉和资源,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同时在营销上不遗余力,将“君悦天下”炒得炙手可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