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的锣鼓声刚在灵江新村的晒谷场上停歇,一场带着凉意的秋雨就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陆承宇正和李老栓一起清点谷仓里的新粮,忽然听到村口传来一阵清脆的铜铃声,夹杂着几声苍老的吆喝:“补锅锔碗——修竹器喽——”
“是走街串巷的匠人!”李老栓放下手中的木斗,眼睛一亮,“咱们村里的铁锅裂了好几口,竹筐也坏了不少,正好让他修修!”陆承宇也来了兴致,跟着李老栓往村口走去。
村口的老槐树下,站着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身上穿着打满补丁的青布长衫,背上背着一个沉甸甸的工具箱,箱子上挂着一串铜铃,手里还牵着一个约莫十岁的孩子,孩子的手里抱着一把用布包着的竹尺。雨丝打湿了老人的头发,他却毫不在意,只是笑眯眯地看着围过来的村民。
“老匠人,您能补铁锅不?”王二婶第一个挤上前,手里还提着一口裂了缝的铁锅,“这锅是家里做饭用的,裂了之后总漏水,扔了又可惜。”老人接过铁锅,用手指摸了摸裂缝,点了点头:“能补,这裂缝不深,用铜钉锔上就行,保准和新的一样好用。”
“那太好了!”王二婶喜出望外,又转身跑回家,把家里坏了的竹篮、木勺都抱了出来,“这些您都能修不?”老人一一查看,笑着说:“都能修,竹篮编几缕新篾,木勺补块木头,保管能用。”
陆承宇看着老人熟练地打开工具箱,里面摆满了大小不一的铜钉、锔子、篾刀、刨子,还有一些他叫不上名字的工具,心里暗暗佩服:“老匠人,您这手艺真全乎。您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
老人一边打磨着铜钉,一边缓缓说道:“我姓苏,是个流浪匠人,年轻时走南闯北,靠修修补补糊口。这几年兵荒马乱的,到处都不安稳,就带着孙儿四处漂泊,哪里有活就往哪里去。”他顿了顿,看了一眼身边的孩子,眼里满是疼爱,“这孩子叫苏小竹,他爹娘早逝,就跟着我相依为命。”
村民们听了,都露出了同情的神色。李老栓叹了口气:“您也不容易,这么大年纪了,还带着孩子四处奔波。要不这样,您要是不嫌弃,就先在村里住下,咱们村里有不少活需要您帮忙,管吃管住,您看怎么样?”
苏老匠人愣了一下,显然没想到村民们会这么热情。他看了看苏小竹,又看了看围在身边的村民,眼眶微微发红:“那……那真是太感谢大家了!我这把老骨头,还能为大家做点事,就知足了。”
就这样,苏老匠人带着苏小竹在村里住了下来,陆承宇把灵江阁旁边的一间闲置的小房子收拾出来给他们住。第二天一早,苏老匠人就带着工具箱来到晒谷场,摆开摊子开始干活。村民们纷纷把家里坏了的锅碗瓢盆、竹篮木凳都送了过来,晒谷场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
苏老匠人的手艺果然名不虚传。补铁锅时,他先用钻子在锅沿上钻两个小孔,再把铜钉穿进去,用小锤子轻轻敲打,铜钉就牢牢地固定在了锅上,裂缝被严严实实地堵住,再用砂纸打磨光滑,一口破锅就变成了好锅;修竹篮时,他先把断了的篾条抽出来,再用新的篾条按照原来的纹路编进去,手法娴熟,不一会儿,一个破旧的竹篮就变得完好如初。
苏小竹也不闲着,他虽然年纪小,却很懂事,帮着苏老匠人递工具、收拾东西,还跟着苏老匠人学习手艺。有一次,阿木把家里坏了的竹制捕鱼篓送过来修,苏小竹看着苏老匠人编织,眼里满是好奇。苏老匠人见状,就手把手地教他怎么编篾条,苏小竹学得很认真,不一会儿就编出了一小段。
“这孩子有天赋,是块学手艺的料。”苏老匠人看着苏小竹,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阿木也笑着说:“小竹聪明,跟着您学,以后肯定能成为像您一样厉害的匠人!”
除了修修补补,苏老匠人还会做一些新的竹器和木器。他看到村里的孩子们没有玩具,就用竹篾编了一些小竹蜻蜓、小蚂蚱,孩子们拿到手里,开心得蹦蹦跳跳;他看到村民们挑水用的木桶容易坏,就用坚硬的杉木做了几个新的木桶,桶壁光滑,漏水不漏。
林晚秋也经常来向苏老匠人请教。她看到苏老匠人用竹篾编的篮子既结实又美观,就问他能不能编一些用来装蔬菜的竹筐,方便村民们去集市上卖菜。苏老匠人一口答应,还根据蔬菜的不同种类,编了大小不一的竹筐,有的带盖子,有的带提手,非常实用。
“晚秋姑娘,你这主意好。”苏老匠人一边编竹筐,一边说,“这些竹筐编得好看些,装的蔬菜也能卖个好价钱。我还能编一些竹席、竹帘,夏天铺在屋里,既凉快又透气。”林晚秋听了,高兴地说:“那太好了!咱们村里的竹子多,正好可以利用起来,做些竹制品去卖,增加一些收入。”
陆承宇也很支持苏老匠人的想法。他让阿木带着葛部的兄弟去后山砍了一些竹子,送到苏老匠人的住处,还组织村里的妇女跟着苏老匠人学习编竹篮、竹筐。苏老匠人毫不保留地把手艺传授给大家,村民们学得很认真,没过多久,就有不少妇女学会了编简单的竹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