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阳光透过柳树枝条,洒在灵青桥旁的一片空地上。这里原本是两村边界的荒草地,如今却热闹非凡——灵江新村和青岩村的村民们正扛着木料、搬着砖石,忙着搭建一座新的建筑。空地中央,陆承宇和青岩村村长拿着图纸,时不时蹲下身子,用树枝在地上比划着,讨论着房屋的结构。
“这里要做三间教室,左边一间给启蒙的孩童,中间一间放书籍和教具,右边一间给年纪稍大的孩子学算术和技艺,”陆承宇指着图纸上的线条,对村长说,“屋顶要用瓦片铺得厚实些,免得下雨天漏雨;窗户要开得大些,这样教室里亮堂,孩子们看书也不费眼。”
青岩村村长连连点头,手里的烟袋锅子都忘了点:“陆当家想得周到!咱们两村的孩子,以前要么没学上,要么得走十几里路去镇上的学堂,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上学,真是太好了!”
这事要从一个月前说起。当时两村正在举行“灵青技艺大赛”的总结会,李老栓的孙子小柱子突然哭着跑过来,手里还攥着一张画得歪歪扭扭的画。“爷爷,镇上的学堂不要我,说我是农村的孩子,不让我上学!”小柱子哭得满脸是泪,手里的画也被揉得皱巴巴的。
原来,李老栓想送小柱子去镇上的学堂读书,可学堂的先生嫌小柱子穿得破旧,又没有像样的束修,就把他赶了回来。不止小柱子,青岩村王老汉的孙女小花,还有好几个孩子,都因为类似的原因没能进镇上的学堂。
“这镇上的先生也太势利了!”刀疤脸听了,气得一拍桌子,“咱们的孩子怎么了?凭什么不让上学?”村民们也纷纷议论起来,脸上满是气愤和无奈。陆承宇看着孩子们失望的眼神,心里很不是滋味:“孩子们是两村的未来,不能因为没学堂就耽误了他们。我提议,咱们两村一起建一座学堂,请先生来教孩子们读书写字、学算术、学技艺,费用由两村共同承担,所有孩子都能免费上学!”
“好!”村民们异口同声地答应,声音响亮得震得旁边的柳树枝都晃了晃。青岩村的李二狗更是激动地说:“陆当家,我支持你!建学堂的木料我来砍,砖石我来运,保证把学堂建得结结实实的!”
消息传出去后,两村村民都积极行动起来。灵江新村的村民去后山砍伐合适的木料,青岩村的村民则去河边搬运光滑的石块;妇女们在家缝补布料,准备给学堂做窗帘和桌布;孩子们也不闲着,帮着大人递钉子、搬小木板,一个个跑得满头大汗,脸上却带着笑容。
建学堂的过程中,大家遇到了不少困难。有一根用来做房梁的大木头,因为太重,几个人都抬不动,刀疤脸和阿木就带头喊着号子,两村的壮劳力一起用力,才把木头抬到了指定位置;砌墙的时候,因为没有经验,砌到一半的墙突然歪了,大家就一起把墙推倒重来,还特意去镇上请了会砌墙的瓦匠来指导。
苏老匠人听说两村要建学堂,特意从府城带着苏小竹和几个学生赶了回来。“建学堂是好事,我怎么能不来帮忙?”苏老匠人摸着花白的胡子,笑着说,“我给孩子们做了些竹制的笔架和书架,还带了些我珍藏的书籍,给孩子们当课本用。”苏小竹也蹦蹦跳跳地拿出一堆竹蜻蜓:“这些竹蜻蜓是我做的,给孩子们当玩具,他们学习累了,就可以玩一会儿!”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学堂终于建好了。这座学堂是青砖黛瓦的样式,三间教室宽敞明亮,窗户上糊着白净的纸,门口挂着一块用桃木做的匾额,上面是苏老匠人亲手写的“灵青学堂”四个大字,字迹苍劲有力。学堂前面的空地上,还开辟了一小块菜园,准备让孩子们学习种菜;旁边搭建了一个小棚子,用来放置农具和做手工的材料。
学堂落成的那天,两村的村民和孩子们都来了,连附近张村的村民也带着孩子来祝贺。陆承宇和青岩村村长一起,在学堂门口挂上了红绸,然后推开大门,邀请大家进去参观。
教室里,一排排用木板和长凳做的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桌子上放着苏老匠人做的竹制笔架和砚台;中间的房间里,书架上摆满了苏老匠人带来的书籍,还有两村村民凑钱买的《三字经》《百家姓》和算术书;右边的房间里,放着几张用来做手工的桌子,上面摆着竹篾、木头和针线。
孩子们兴奋地在教室里跑来跑去,小柱子跑到书架前,拿起一本《三字经》,虽然不认识上面的字,却看得津津有味;小花则走到做手工的桌子前,拿起一根竹篾,学着王二婶的样子编了起来。村民们看着孩子们开心的样子,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接下来就是请先生的事。陆承宇和青岩村村长一起,去镇上请了一位姓周的老先生。周先生以前是镇上学堂的先生,因为看不惯学堂的势利作风,就辞了职,在家闲居。听说两村要建学堂,免费教农村孩子读书,周先生很是感动:“你们两村的做法,真是难得!我愿意去当这个先生,不为别的,就为了这些孩子能有学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