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江集市热闹得像一锅沸腾的开水。陈老三的盐摊前围满了客人,他一边给客人装盐,一边手忙脚乱地数钱,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最近集市生意越来越好,每天收的铜钱堆在竹筐里,晚上对账时总发现钱和卖出去的货对不上,有时多了几文,有时少了几文,急得他饭都吃不下。
“陈老三,你这盐怎么卖啊?”一个客人的声音把他拉回神,陈老三赶紧放下手里的铜钱,笑着给客人介绍,可心里还在琢磨对账的事,装盐时都差点多给了半斤。
这一幕被来集市买红薯干的林晚秋看在眼里。林晚秋是上个月刚搬到灵江流域的,她丈夫早年在府城的商铺里当账房先生,不幸染病去世后,她就带着孩子来投奔远房亲戚。她从小跟着丈夫学过记账,看着陈老三手忙脚乱的样子,心里忍不住犯嘀咕:要是有个清楚的账本,哪里会这么乱?
当天晚上,林晚秋在灯下给孩子缝衣服,脑子里却一直想着白天集市上的事。她翻出丈夫留下的一个旧账本,看着上面工整的字迹和清晰的条目,突然有了个主意:不如把记账的法子教给村民们,这样大家卖货时就不会再糊涂了。
第二天一早,林晚秋就带着旧账本找到了陆承宇。“陆当家,我看集市上的村民们卖货时,记账都靠脑子记,经常出错,”她把账本递给陆承宇,“我丈夫以前是账房先生,我跟着学过些记账的法子,要是大家不嫌弃,我可以教大家怎么记账,这样卖货、对账都清楚。”
陆承宇接过账本,翻开一看,里面把每天卖的货物、数量、价格、收的钱都记得清清楚楚,还有每月的汇总,一目了然。“这法子好啊!”陆承宇高兴地说,“现在不少村民都因为对账的事犯愁,你愿意教大家,真是帮了大忙了!”
当天下午,陆承宇就召集了集市上的村民,在盐井边的棚子里开了个会。他把林晚秋介绍给大家,说她要教大家记账的法子,村民们都很感兴趣,陈老三更是第一个举手:“我第一个学!再这么糊涂下去,我这盐摊都要赔本了!”
林晚秋拿出几张裁好的粗纸,又找来了木炭笔,开始给大家讲解。“咱们记账,首先要把每天的日期写上,然后分两栏,一栏写‘进’,就是咱们进的货、花的钱;一栏写‘出’,就是咱们卖的货、收的钱,”她一边说,一边在纸上写着,“比如陈老三你卖盐,今天卖了十包盐,每包二十文,收了二百文,就在‘出’栏里写‘盐十包,每包二十文,收钱二百文’;要是你今天买了柴火,花了五十文,就在‘进’栏里写‘柴火,五十文’。”
村民们都凑过来看,有的还拿出自己的粗纸,跟着林晚秋写。李二狗拿着木炭笔,笨拙地在纸上写着,可“柴”字总也写不好,急得直挠头。林晚秋笑着走过去,握着他的手,一笔一划地教他:“‘柴’字上面是个‘此’,下面是个‘木’,慢慢写,别急。”
小柱子和小石头也来凑热闹,他们搬着小板凳坐在旁边,认真地听着。小柱子还拿出自己的毛笔,在纸上写着林晚秋教的条目,虽然字写得歪歪扭扭,却很认真。
“晚秋姑娘,要是遇到有人用东西换咱们的货,怎么记啊?”有个村民问道。林晚秋想了想,说:“那就写‘以盐一包换鸡蛋十个’,把换的东西和数量都写清楚,这样以后对账也知道是怎么回事。”
为了让大家更容易学会,林晚秋还特意编了个简单的口诀:“日期要记清,进出分两栏,货物写明白,数量别写错,铜钱算仔细,月底汇总看。”村民们跟着念了几遍,很快就记住了。
接下来的几天,林晚秋每天都来集市,手把手地教村民们记账。陈老三每天早上出摊前,都会先在账本上写上当天的日期,卖一包盐就记一笔,收了钱也赶紧写上,晚上回家对账时,发现钱和货终于能对上了,高兴得半夜都要起来看看账本。
李二狗也学会了记账,他不仅记卖红薯酒和红薯干的收入,还记买粮食、买布料的支出。有一天,他看着账本,突然发现这个月买的柴火比上个月多了不少,仔细一想,原来是熬红薯酒的柴火用得多了,他赶紧琢磨着怎么省柴火,后来还真想出了个法子,把柴火的用量减少了一成。
林晚秋还根据村民们的不同情况,教大家不同的记账方式。比如卖新鲜蔬菜的村民,因为每天的菜价不一样,她就教他们在账本上把每天的菜价都写上,这样月底就能知道哪种菜卖得好、哪个价格卖得快;卖手工艺品的村民,因为制作工艺品需要时间和材料,她就教他们把材料的成本、制作的时间都记上,这样就能算出每件工艺品能赚多少钱。
灵青学堂的周先生知道了,也请林晚秋去学堂给孩子们讲讲记账的法子。“记账不仅能帮大家把生意做好,还能让孩子们学会算数、认更多的字,”周先生说。林晚秋欣然答应,她用简单易懂的语言给孩子们讲解,还让他们用小本子练习记账,孩子们都很感兴趣,小柱子还把自己帮大人卖红薯干的收入、给学堂买笔墨的支出都记在了小本子上,看得周先生连连称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