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时,灵江流域的盐产量越来越稳定,每月除了供应府城盐商和江南商人,还能剩下不少。这天傍晚,陆承宇在盐井边巡查,看到几个村民围着刚熬好的盐讨价还价——原来邻村的村民听说“灵江盐”质好,特意来想买些回去,却不知道该找谁买。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陆承宇回到村子,立刻召集青岩村村长和李二狗等人,“现在来买盐的人越来越多,有邻村的,还有镇上的,总不能让大家每次都在盐井边等着。咱们不如在盐井旁边搭个临时集市,每月初一、十五开集,除了卖盐,还能让村民们把家里的红薯干、鸡蛋、蔬菜都拿来卖,既方便大家,又能增加收入。”
青岩村村长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咱们灵江流域的红薯干、蜂蜜都是好东西,以前想卖还得跑到镇上,有了集市,就能在家门口卖了!”李二狗也附和道:“对!我家酿的红薯酒,上次府城盐商尝了都说好,正好能在集市上卖,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说干就干,第二天一早,村民们就开始在盐井东边的空地上忙活起来。大家先把空地平整好,用石头铺出一条条小路,然后在小路两边搭起简易的木棚,每个木棚就是一个摊位。木棚的顶是用茅草和竹篾搭的,既能遮雨又能遮阳,棚子前面还钉了块木板,方便村民们摆放货物。
灵青学堂的孩子们也来帮忙,他们在周先生的带领下,用彩色的颜料在木棚的柱子上画画——有的画着盐井,有的画着红薯,还有的画着水果,让原本朴素的木棚变得热闹起来。小柱子还在集市入口的木牌上,用毛笔歪歪扭扭地写着“灵江集市”四个大字,虽然字写得不太工整,却充满了认真劲儿。
为了让更多人知道集市的事,陆承宇还让几个村民拿着写有集市时间和地点的木牌,去邻村和镇上宣传。村民们走街串巷,逢人就说:“咱们灵江流域要开集市啦!每月初一、十五开集,有好盐、好红薯干,还有自家酿的酒,大家都来看看啊!”
很快,消息就传开了。到了第一个集市日,天还没亮,就有村民背着货物来到集市。李二狗早早地把自家酿的红薯酒搬到摊位上,酒坛上还系着红布条,旁边摆着几个小瓷碗,方便客人品尝。他的妻子则把家里的红薯干、腌菜也拿来了,整齐地摆放在木板上,还撒了些桂花,让红薯干带着淡淡的桂花香。
陈老三也带着自己熬的盐来到集市,他把盐分成小份,用粗麻布包好,每包上面都印着“灵江盐”三个字。旁边还摆着几个陶碗,碗里装着不同种类的盐——有的是带点橘子清香的“橘香盐”,有的是加了少量花椒的“花椒盐”,还有的是磨得细细的“细盐”,满足不同客人的需求。
太阳刚升起,集市就热闹起来了。邻村的村民们背着竹筐,三三两两地来到集市,有的直奔盐摊,有的则在红薯干、蜂蜜摊前驻足。一个邻村的大娘拿起一块红薯干,尝了尝,眼睛一亮:“这红薯干真甜,还带着桂花香,比镇上卖的好吃多了!我要多买些回去,给孩子们当零食!”
李二狗的红薯酒也很受欢迎,不少客人尝了后都赞不绝口。一个镇上的商人尝了一口,点点头说:“这红薯酒味道醇厚,没有一点杂味,我要多买几坛,带回镇上卖给朋友!”李二狗听了,笑得合不拢嘴,赶紧给商人装酒,还额外送了一小瓶,说:“您要是觉得好,下次再来,我给您算便宜点!”
集市上还出现了不少新鲜事。有个村民把家里养的鸡和鸡蛋拿来卖,鸡被关在竹笼里,咯咯地叫着,吸引了不少客人;还有个村民带来了自己编的竹筐、竹篮,这些竹制品做工精细,结实耐用,很快就被抢购一空。周先生也带着孩子们,在集市上摆了个小摊位,上面放着孩子们写的字、画的画,还有学堂里多余的书本,虽然卖得不多,却让孩子们体验到了摆摊的乐趣。
小柱子和小石头也在集市上帮着大人卖东西。小柱子负责给客人递红薯干,小石头则负责收钱,两个人配合得十分默契。有个客人笑着问小柱子:“你这么小就会卖东西啦,真厉害!”小柱子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这是咱们自己的集市,我也要帮忙!”
集市中间还搭了个小台子,陆承宇说以后可以在台子上表演节目,让集市更热闹。第一个集市日,周先生带着孩子们在台子上唱了首学堂里教的歌,孩子们清脆的歌声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看,还有人跟着一起唱,场面十分热闹。
中午的时候,集市上的人越来越多,不少村民还在集市旁边摆起了小吃摊。有的卖煮红薯,有的卖玉米粥,还有的卖野菜包子,香气弥漫在整个集市上。大家逛累了,就坐在小吃摊前,吃点东西,喝点水,聊聊家常,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下午,集市渐渐散了,村民们收拾着摊位,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李二狗数着卖酒和红薯干赚的钱,高兴地说:“今天卖了不少钱,比去镇上卖还多呢!以后每个集市日,我都要来!”陈老三也笑着说:“我的盐也卖得很好,不少客人还说下次要多买些‘橘香盐’,我得赶紧多熬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