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秋也没闲着,组织妇人们在山坡下搭建了临时的茶水棚,每天给建设队送水、送点心。“大家辛苦了,喝口水歇歇!”林晚秋把茶水递到灾民手里,眼里满是心疼,“老秦师傅,您也歇歇,别太累了!”
周先生则背着药箱,在建设队里来回巡查,准备好止血、消炎的草药,万一有人受伤,能及时处理。有一次,一个灾民在搬运石头时不小心砸到了脚,周先生赶紧给他敷上草药,包扎好:“你先歇几天,别再用力了,建梯田的事有我们呢!”
建梯田的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山坡上的土壤松散,清理起来格外费力,而且石头需要一块块从河道里搬运上来,再一块块垒成田埂,不仅耗时,还耗力。有几个灾民因为太累,偷偷抱怨:“这梯田太难建了,还不知道能不能种出庄稼,不如去种平地的庄稼省心!”
老秦听到后,没有责备他们,而是带着他们来到山坡下,指着远处的灵江:“大家想想,咱们刚来灵睦镇时,连个安稳的家都没有,是陆当家和大家收留了我们,给了我们土地和房屋。现在灵睦镇需要梯田,咱们多辛苦一点,不仅能解决土地问题,还能给子孙后代留下财富,这难道不值得吗?”
灾民们听了,羞愧地低下了头,纷纷表示会好好建梯田,不再抱怨。
在老秦的指导下,建设队的进度越来越快。第一层梯田的田埂渐渐成型,用石头垒起的田埂整齐而坚固,田埂之间的平台也被平整得格外平坦。老秦又带着大家,在田埂上挖了浅沟,用来排水和灌溉:“这些浅沟很重要,下雨时能把多余的雨水排出去,防止田埂被冲垮;干旱时,又能用来灌溉,保证庄稼的水分。”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一小块梯田终于建成了。一层层的平台沿着山坡延伸,用石头垒起的田埂在春日的阳光下泛着光,看起来格外壮观。陆承宇、林晚秋、周先生等人都来参观,看着眼前的梯田,眼里满是赞叹。
“老秦师傅,你真是太厉害了!这梯田建得真漂亮!”李二狗兴奋地说,“咱们现在就能种庄稼了吗?”
老秦笑着说:“还得等几天,咱们先在梯田里施上有机肥,改良一下土壤,再引水灌溉,等土壤湿润了,就能种水稻或者玉米了。”
陈老三赶紧说:“我这就去准备有机肥和种子!咱们先种上水稻试试,灵江的水这么充沛,肯定能种好!”
接下来的几天,建设队又在梯田旁边挖了水渠,把灵江的水引到梯田里,然后施上有机肥,平整土壤。老秦则教大家如何在梯田里插秧,如何控制水位,如何防止病虫害。灾民们学得格外认真,虽然手法生疏,却格外用心。
插秧那天,灵睦镇的村民和灾民们都来帮忙。大家挽着裤腿,站在梯田里,一手拿着秧苗,一手快速地插入土壤里,虽然溅了一身泥水,却笑得格外开心。王互助也跟着周先生来帮忙,虽然年纪小,插得秧苗歪歪扭扭,却学得格外认真:“老秦爷爷,我插的秧苗能长好吗?”
老秦笑着摸了摸他的头:“能!互助插的秧苗肯定能长好,等秋天收获了,咱们就用你插的水稻做米饭吃!”
随着梯田里的秧苗渐渐长高,灵睦镇的村民们也看到了希望。不少人开始主动要求加入梯田建设队,希望能开垦更多的梯田。陆承宇趁机扩大了梯田建设的规模,把后山适合建梯田的山坡都规划了出来,分成多个区域,由老秦和几个学会了建梯田技术的灾民分别指导,同时建设。
建设梯田的过程中,大家还发明了不少新方法——有的村民用竹子做成长筒,用来引水灌溉;有的灾民则在田埂上种植了豆类作物,既能固定土壤,又能增加收入;还有的人在梯田旁边种植了树木,用来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周先生也在梯田旁边建了一个小型的气象站,每天记录气温、降雨量和湿度,教大家根据气象变化调整种植方式:“梯田虽然耐旱,但也要根据天气情况灌溉和施肥,这样庄稼才能长得好。”
林晚秋则组织妇人们,在梯田旁边办起了“梯田学堂”,每天教大家如何识别土壤肥力、如何防治病虫害、如何收割庄稼,还教孩子们认识梯田的作用和意义:“咱们灵睦镇的梯田,是大家一起努力建成的,以后你们要好好保护它,让它给咱们灵睦镇带来更多的丰收。”
转眼到了夏天,梯田里的水稻长得郁郁葱葱,金黄的稻穗压弯了稻秆,看起来格外喜人。老秦带着大家,开始收割水稻,镰刀割稻的“沙沙”声、打谷机的“隆隆”声、村民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格外热闹。
“太好了!咱们的梯田丰收了!”李二狗捧着金黄的稻谷,兴奋地说,“这稻谷比种在平地上的还要饱满,产量也高,真是太厉害了!”
陈老三也笑着说:“是啊!咱们现在不仅解决了土地不足的问题,还多了一种种植方式,以后就算遇到旱灾,梯田里的庄稼也能丰收,灵睦镇的粮食安全更有保障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