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昭接过地图,指尖轻点枯河滩的位置。那里用墨笔勾勒出一片干涸的区域,几条细细的线条代表着曾经的河道,如今只剩下沙石与枯草。他心中明白,这片被遗忘的土地,将是他证明“水利之术”的第一个战场。
翌日清晨,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杨昭便召集了苏墨、柳如烟和李沐风。
“枯河滩。”他开门见山,“今日便启程。此行不仅要勘察地势,更要着手规划,务必以最快速度,让事实说话。”
枯河滩距离京城约有百里,马车颠簸了近两个时辰才抵达。入眼所见,尽是黄沙漫漫,风卷残叶。曾经的河床裸露在外,干裂的土地上,稀疏地长着些耐旱的野草。不远处,几间破败的茅屋歪斜着,偶有衣衫褴褛的百姓探出头,好奇地打量着这支突然到来的队伍。
“侯爷,这里便是枯河滩了。”李沐风指着前方,声音有些沉重,“听闻此地已数十年未见大水,百姓只能靠几口枯井勉强维生。”
杨昭走下马车,脚下的沙土松软,一踩便陷。他环顾四周,激活了【家族传承系统】的【数据沙盘】和【知识库】。
枯河滩的地形数据在他脑海中迅速构建:地质构成、地下水脉走向、历史洪泛区、地势高低起伏……【知识库】中,关于水利工程的古今理论被调出,与实时数据进行比对。
“这里的地表水系虽已干涸,但地下水脉并非全无。”杨昭沉声言说,手指在沙盘虚影上划过,“只是深埋地下,且被淤泥与沉积物堵塞。若能疏通引流,配合地势,可将远处的溪流引入。”
苏墨和柳如烟走到他身边,看着他指点江山,虽然无法看到沙盘,却能从他的话语中感受到一股自信。
“侯爷,人力物力如何调度?”柳如烟问,她想到京城商会中那些蠢蠢欲动的目光。
“人力,以工代赈。”杨昭回应,“李沐风,你负责在周边张榜招募,告知百姓,凡参与水利工程者,每日皆有工钱,且管饱饭。苏墨,你负责记录民情,安抚百姓,并监督钱粮发放,务必做到公正透明。”
李沐风抱拳应下,他已迫不及待要将这套“以工代赈”的法子推行开来。
“至于物料,如烟,这便要靠你的商会了。”杨昭望向柳如烟,“石料、木材、夯土工具,以及改良后的筑坝材料,都需要你尽快调度。量大从优,但品质绝不能打折扣。”
柳如烟微微颔首,心中已有计较。杨昭提出的某些材料和工具,市面上并不多见,她需要调动商会的所有能量去寻找或定制。
然而,事情进展并非一帆风顺。
当李沐风张贴出招募告示时,起初响应者寥寥。枯河滩的百姓早已习惯了贫瘠与绝望,对任何“大工程”都抱持着深深的怀疑。过去并非没有官员尝试治水,但往往都是劳民伤财,最终无疾而终。
“又是那些骗人的官老爷!”一个瘦弱的汉子嘀咕着,引来周围人的附和。
一个当地的里长,名叫赵顺,他走到告示前,撇了撇嘴:“杨侯爷?京城来的大人物?哼,这枯河滩,多少年了,谁来了都说能治水,结果呢?还不是一场空。到时候,咱们的力气白费不说,说不定还要被盘剥一层。”
赵顺的话,代表了大部分枯河滩百姓的心声。他们不是不渴望改变,而是被失望和欺骗磨平了棱角。
杨昭听闻此言,没有恼怒。他让李沐风将赵顺请到面前。
“赵里长,百姓的顾虑,我能理解。”杨昭语气平和,“但杨某今日来此,并非空口白话。我带来的是真正能让枯河滩重焕生机的法子。”
他没有直接争辩,而是从【知识库】中调出几张简易的水利工程草图,递给赵顺。图上描绘了引水渠的走向、蓄水池的结构,甚至还有一种新型的提水工具。
赵顺接过图纸,虽然看不懂那些复杂的线条,但杨昭详细的讲解,以及他指出的几个关键地理节点,让赵顺半信半疑。
“杨侯爷,这……这真能行?”赵顺迟疑地问。
“眼见为实。”杨昭回应,“我不需要你们立刻相信,我只需要你们给我一个机会,也给你们自己一个机会。第一批招募的工钱,每日结算,绝不拖欠。若有半分虚假,你们大可离去,杨某绝不阻拦。”
他当场从随行的钱箱中取出几枚铜板,放在赵顺手中。
“这是今日的工钱,你可先拿去,让最贫困的几户人家试一试。若他们觉得值得,自然会来。”
赵顺捏着手中的铜板,这可是实打实的钱。他抬头看了看杨昭,这位年轻侯爷的眼神中没有丝毫戏谑,只有一种让人无法质疑的笃定。
有了赵顺的尝试,加上第一批拿到工钱的百姓现身说法,枯河滩的百姓终于开始动摇。两天后,前来报名的青壮年逐渐增多。
杨昭亲自指导施工。他根据【数据沙盘】的精确分析,指挥工匠和民夫们清理河道淤泥,挖掘引水渠。他甚至从【知识库】中提取出适合当地土质的夯土技术,让修筑的堤坝更加坚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