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昭将密报折叠,指尖轻点桌面。宁远卫的精锐,早在他抵达江南之前,便已在李沐风的操练下,磨砺成一支利刃。京城那边的“门户”,盘根错节,剪除不易,却也到了非动不可的时候。
“李沐风,即刻动身,回京。”杨昭的声音不大,却传到厅外。
李沐风很快便进入厅中,抱拳行礼。
“回京后,卫所内部需先清整一番,再暗中布防。魏国公府的动向,一有异样,立刻禀报。”杨昭交代。
李沐风领命离去,他的身影消失在门外,迅速投入到调兵遣将的部署中。
江南府衙内,杨昭没有停歇。吴氏、顾氏的倒塌,在江南掀起轩然大波,但杨昭深知这只是开始。他与苏墨、柳如烟日夜商议,围绕土地、税收、水利和新兴产业,制定了一系列详细的改革方案。
苏墨凭借过人的才学,将杨昭提出的各项理念,转化为符合大乾律法的条文,字斟句酌,务求严谨。柳如烟则将杨氏遍布全国的商业网络,彻底激活,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迅速铺向顾吴两家留下的市场空白。杨氏的新产品,从改良后的丝绸到精盐、纸张,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入市场,占据主导。
江南的豪绅士族,起初尚有抵触,试图暗中对抗。但当杨昭毫不留情地处置了几家顽固不化的家族后,所有人都明白了,这位年轻的宁远侯,并不是在玩虚的。他的话,句句是铁律。
土地清查雷厉风行,隐匿的田亩被一一找出,重新分配给无地百姓。税收制度的改革,让豪门大户再也无法偷税漏税,而小民的负担则大大减轻。新的水利工程在各地动工,百姓积极响应。杨氏扶持的新兴工坊,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江南的经济,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复苏,甚至焕发出新的活力。
仅仅半月光景,江南局势便趋于稳定。杨昭的声望,在百姓心中节节攀升,各地百姓甚至自发为他修建生祠。
就在此时,一队禁卫军骑兵,护送着一名内侍,从京城疾驰而来。
“奉陛下口谕,宣宁远侯杨昭,即刻入京觐见!”内侍宣读口谕,声音尖细,却透着一股不容违逆的威严。
这道口谕,并未提及杨昭在江南的功绩,也没有明确召他入京的目的,只言“有要事相商”。这让苏墨和柳如烟都有些担忧。
“侯爷,魏国公府在京城势力庞大,只怕此行……”苏墨欲言又止。
“无妨。”杨昭神色平静,整理了一下衣袍,“京城,迟早要走一遭。既然陛下相召,便依旨入京。”
他早预料到会有这一天。江南的动作,不可能瞒过京城。皇帝召见,既是赏识,也可能是试探,甚至,是让他去京城,面对更棘手的局面。
杨昭带着李沐风留下的几名精锐护卫,并柳如烟和苏墨同行,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途。
马车沿着官道前行,一路北上。江南的翠绿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开阔的平原和逐渐萧瑟的秋景。这一路,杨昭并未放松。他靠在车厢内,看似闭目养神,实则心绪翻涌。
【家族传承系统】的数据沙盘,已将京城错综复杂的权力结构,各方势力犬牙交错的关系网,在杨昭脑海中构建出清晰的模型。魏国公府、皇室宗亲、各部官员、宦官集团,甚至隐藏在暗处的江湖势力,都被一一标记。那些表面光鲜的权贵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交易和阴谋,杨昭了然于心。
他更清楚,京城与江南不同。江南是经济重镇,是他的舞台;京城则是权力中心,是皇帝的棋盘。在这里,每一步都可能踏入陷阱,每一次呼吸都需小心翼翼。
数日后,京城的轮廓终于出现在地平线上。高耸的城墙,巍峨的宫殿群,在夕阳下泛着金色的光芒。这里是大乾王朝的心脏,也是所有权力斗争的终极战场。
马车行至城门,守卫检查得格外严格。杨昭一行人亮出身份腰牌,才得以入城。城内人声鼎沸,车水马龙,比江南府城更为繁华,也更为压抑。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形的紧张感,仿佛随时会有风暴降临。
杨昭没有直接前往皇宫,而是先去了皇帝为他安排的府邸。那是一座位于京城东区,占地广阔,却略显陈旧的侯府。显然,这是皇帝的用意,既是恩赏,也是一种限制,让他不至于过早接触到京城的核心权力圈。
安顿下来后,杨昭召集柳如烟和苏墨。
“京城的水,比江南深得多。”杨昭开门见山,“魏国公府的势力,渗透朝野,根深蒂固。我们初来乍到,必须步步为营。”
柳如烟沉吟:“侯爷,我们初入京城,不妨先拜访几位与杨氏素有往来的京城商贾,探听虚实。”
苏墨则提出:“魏国公府在军中亦有盘根错节的关系。侯爷此番入京,陛下未言明用意,但恐怕与军务脱不开干系。我们需尽快了解京中兵部、枢密院的动向。”
杨昭颔首,他早有打算。他拿出几份资料,那是系统根据京城势力模型,筛选出的几位关键人物的信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