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昭站在水库的高处,远望夕阳,红霞泼洒。苏墨禀报,一切筹备妥当。杨昭只是微微颔首,心里想着京城那些人此刻的煎熬。
消息如同生了翅膀,飞快传遍大乾。杨氏商会发出的请柬,并非寻常样式。除了杨昭的亲笔签名,还附上了汝州水库工程的最新进展,以及未来“兴农计划”的初步构想。这些文书,用的是杨昭改良后的印刷术,字迹清晰,图画精美,远非市面上的粗陋纸张可比。
京城,太师府。
太师枯瘦的手指捏着一份请柬,指节发白。他用力将请柬拍在桌上,发出沉闷的声响。
“大乾商道盛会?兴农计划?他杨昭想做什么!”太师的嗓音里压着怒气。
户部侍郎赵广站在一旁,面色焦虑,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
“父亲,这杨昭简直胆大包天!他这是想绕过朝廷,直接插手地方民生,甚至……甚至动摇国本!”
太师冷哼一声,眼底闪过一丝厉色。
“动摇国本?我看他不是想动摇国本,是想将整个大乾的经济命脉,都捏在他杨氏手中!”
他们清楚,一旦“兴农券”模式在多个州府成功推广,杨昭便能以民间之力,撬动原本只有朝廷才能完成的大工程。这背后,是难以估量的财富和民心。长此以往,杨昭的声望和影响力,将超越他们这些世代为官的权贵,甚至可能与皇权分庭抗礼。这种前景,让他们感到坐立不安。
吏部尚书王大人府邸,气氛同样沉重。
“这杨昭,好狠的手段!”王尚书一掌拍在桌案上,震得茶杯晃动。
“他明知我们无法在朝堂上直接驳斥他为民谋利的口号,便索性将事态扩大,让天下人看到他的‘功绩’。届时,便是陛下想动他,也要顾忌民心!”
幕僚忧心忡忡,低声说:“尚书大人,据报,汝州水库工程进展神速,百姓对新政券交口称赞。若让各地商贾士绅亲眼所见,恐怕……”
“恐怕什么?恐怕他们也会被杨昭那小子的花言巧语迷惑吗?!”王尚书怒喝,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威胁。
杨昭不按常理出牌,直接将棋盘从京城搬到了天下,让他们这些只擅长朝堂权谋的老狐狸,束手无策。
京城各大世家门阀,纷纷派出自己的亲信,乔装打扮,秘密赶往汝州,意图探查虚实。他们要亲眼看看,这杨昭究竟耍的什么把戏。
半月时间,转瞬即逝。
汝州城内外,杨氏商会上下,都陷入了紧张而有序的筹备之中。杨昭亲自监督,从会场的布置,到嘉宾的接待,再到演讲稿的润色,无一不精益求精。
李沐风带着他的精锐护卫,将汝州城布防得水泄不通。城门处,身着杨氏商会制服的伙计,引导着来自各地的商贾士绅和官员。这些人大多是第一次踏足汝州,他们好奇地打量着这座因水库工程而焕发生机的城市。
百姓脸上挂着笑容,街道两旁商铺林立,人声鼎沸。许多人手里拿着新政券,谈论着水库带来的好处,以及即将到来的“兴农计划”。这种景象,与京城权贵们想象中的贫瘠落后截然不同,让他们心生疑惑。
杨氏商会特意在城中开辟了一片区域,作为“商道盛会”的主会场。这里搭建了数座宽敞的棚屋,里面摆放着杨氏商会的新式产品,从改良后的茶叶、丝绸,到新型的农具、纸张,应有尽有。
会场中央,一座高台拔地而起,四周悬挂着大乾王朝的旗帜,以及杨氏家族的图腾。高台下方,摆满了座椅,座无虚席。
当杨昭的身影出现在高台之上时,整个会场瞬间安静下来。
他今日穿着一身素雅的青色长袍,头上束着玉冠,面容清秀,气质温润。他没有那些京官的官威,也没有商贾的圆滑,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士子。
杨昭没有立刻开口,他目光扫过台下众人,将他们的神情尽收眼底。好奇、疑惑、审视、期待……各种复杂的情绪交织。他甚至注意到,有几张面孔虽然乔装,却难掩京城世家特有的傲慢与审慎。
苏墨站在杨昭身侧,心中涌起一股豪情。他知道,今日之后,杨昭之名,将不再局限于江南一隅。
“各位远道而来的朋友,各位大乾的士绅商贾,各位地方父母官。”杨昭的声音平缓,却清晰地传遍会场每一个角落。他没有用高高在上的语气,也没有刻意渲染气氛,只是平静地讲述。
“今日,杨昭在此,并非为杨氏商会一己之私,而是为大乾天下,为黎民百姓,共谋福祉。”
他此言一出,台下众人交头接耳。这话说得太大,让人有些不信。
杨昭顿了顿,抬手指向会场一侧,那里悬挂着一幅巨大的汝州水库全景图,以及几张详细的数据图表。这些图表用简洁的线条和数字,清晰地展示了水库修建前后的对比,以及新政券的发行、运作和收益情况。
“汝州水库,耗时一年,现已初具规模。其修建资金,并非来自朝廷拨款,亦非杨氏商会独资,而是来自一种全新的模式——新政券。”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