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实验室的GPU集群嗡鸣着,蓝紫色的指示灯在机房里连成一片流动的光。陆明团队围着主屏幕,有人把咖啡杯往桌上一墩,指节敲着“迭代完成:96小时”的字样:“按这速度,多模态模型的架构图下周就能出初稿!”工程师们的笑谈里满是底气,七倍算力的突破像给每个人肩上卸了重负。
林晓却没融进这份热闹。他在办公室翻着叶依云送来的社区报告,指尖反复划过“共创神殿”投稿量的陡峭曲线——曲线越陡,他心里的警惕越重。商场从不是一劳永逸的战场,对手的安静往往藏着更狠的招数。果然,三天后,两份坏消息一前一后撞进了他的日程。
叶依云抱着笔记本冲进会议室时,连呼吸都带着急:“‘共创神殿’来了批‘精品稿’,写主角闯秘境的段落,连《飘邈之旅》里的‘练气三层’设定都对得上,文笔比不少签约作者还稳。”她点开一段文字,屏幕上“道心破碎仍能吞噬星辰”的句子格外刺眼,“但深层语义分析扫出来了——原设定是‘道心稳固才能驾驭星辰力’,这根本是反着来的!而且‘湮灭’‘虚无’这些词藏在形容词里,表面写‘逆袭’,实际在往绝望上引。”
她切换到后台界面,密密麻麻的IP地址跳出来:“注册地散在二十多个省市,可都是凌晨两点提交,用的都是同一批虚拟手机号,明显是有组织的‘数据投毒’。”
苏清雪的电话紧跟着进来,背景里能听见键盘敲击声:“高盛亚洲的副总裁在闭门论坛上放话了,说‘用用户UGC训AI就是踩版权雷,数据质量根本没保障’,没提星辰,但圈子里都知道是冲我们来的。现在网上开始传‘星辰偷用户数据训模型’,我让人追来源,追到海外一个匿名服务器就断了,明显是有备而来。”
“他们换了打法。”林晓把两份报告并在桌上,指尖按在“数据污染”和“舆论攻击”的字样上,“正面抢不到主导权,就从根上毁数据源,再从舆论上拆我们的信任度——这招比硬刚阴多了。”
会议室里的空气沉了下来。林晓没等众人讨论,直接划清任务:“依云,立刻调三个算法工程师,给‘共创神殿’的审核系统加逻辑校验模块,重点查修炼体系、世界观设定的自洽性,情感倾向阈值再往下压三成。再拉个‘隐秘评审团’,找《星辰变》的原作者和几个书评区大神,让他们帮着盯隐性问题,薪资按顾问标准开。”他转向苏清雪,“你联系科技日报、36氪的老朋友,把我们的数据脱敏流程做成可视化图表,重点讲‘用户授权才用、只用去标识化数据’。再赶一份数据安全白皮书,明天中午前发出来,越透明越能破谣言。”
应对的齿轮转了起来——叶依云带着团队在会议室熬了通宵,屏幕上的逻辑校验规则改了一版又一版;苏清雪拿着脱敏流程表,跟媒体从下午沟通到深夜。但林晓知道,这只是被动防御,对手躲在暗处能不断换花样,久了迟早拖慢研发节奏。他的目光飘向实验室的方向,那里蓝紫色的灯光还亮着——或许,破局的关键就在那个刚突破算力瓶颈的AI身上。
他立刻找陆明:“抽一半人手,先做个辅助审核的AI工具。不用替代人工,就当第一道筛子,把伪装的污染数据先标出来,能省不少审核时间。”
新工具上线的第二天深夜,林晓的手机突然震起来,陆明的声音带着哭腔,还夹杂着键盘的乱响:“林总!快!‘伏羲’它…它能‘看懂’坏数据了!”
林晓抓起外套就往实验室跑,刚进门就被陆明拽到主屏幕前。屏幕上,一段描写主角“悟透毁灭之道”的文字被标成了刺眼的红,旁边的分析报告正逐行刷新:
【逻辑冲突:“道心破碎吞噬星辰”与核心设定库中“星辰力需道心稳固”冲突,匹配度0.12,判定为高风险。】
【情感倾向:表层语义“奋进”(词频占比31%),深层语义“绝望”“湮灭”(词频占比28%),隐性导向风险值89,超出安全阈值54。】
【关联溯源:与C-7批次污染数据的隐喻结构(如“毁灭=新生”替换“守护=新生”)相似度92.3%,推测为同一组织投放。】
更让林晓心头一震的是旁边的副屏——“伏羲”正在自动生成《污染源特征报告》,里面不仅归纳了“用热门IP设定伪装”“情感倾向反向嵌套”的手法,还根据发布时间、IP分布,画了个简单的攻击者行为图谱,标注出“偏好凌晨提交”“常用虚拟手机号注册”的特征。
这不是简单的关键词匹配——在海量正反数据和GPU算力的支撑下,“伏羲”好像触碰到了文字背后的“逻辑”和“意图”,开始有了最基础的判断能力。
“它…它在学怎么分‘好’‘坏’…”陆明指着屏幕上跳动的词频图,手抖得厉害,“你看这个,它还能自己归纳污染数据的套路,这已经是认知层面的突破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