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深空”事业部的成立,在星辰集团内部乃至全球顶尖科技圈层,掀起的震动甚至比当初官宣“轩辕”造车计划时更烈。将年度利润的30%投入一个看似遥不可及、回报周期漫长得看不见尽头的领域——在许多人眼里,这不是战略布局,而是比押注智能汽车更孤注一掷的豪赌。
但林晓的意志没有丝毫松动。集团高层视频会议上,面对来自全球分部负责人的疑虑试探,他只用三句话便定下调子,语气里的不容置疑,是过往无数次精准决策与耀眼成果堆筑起的绝对话语权:
“第一,这不是商业投资,是关乎生存的未雨绸缪。”
“第二,所有深空技术成果,将优先反哺地球生态建设。”
“第三,这是命令,不是需要讨论的选项。”
质疑声很快被压下。庞大的集团机器迅速调转齿轮,资源向新战略倾斜:事业部最终落址西北荒漠边缘一座新购科研基地——这里人烟绝迹,电磁环境纯净得近乎真空,正是开展深空探测与敏感技术研发的绝佳场地。刘洋被临时抽调来搭建初始技术架构,即便曾主导“伏羲”数次迭代,面对这片几乎空白的领域,他眼底也难掩凝重。
“林总,深空通信、新型推进技术……这些都是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技术积累的硬骨头。”视频连线里,刘洋指尖划过屏幕上的技术空白区,语气坦诚,“我们现有的储备,连摸到这一领域的门槛都难,更别说突破。”
大屏幕上,林晓的身影背靠全景窗,身后是北京夜色里的万家灯火。“我知道难。”他的声音平稳却有穿透力,“所以我们不走寻常路。‘星枢’会提供理论方向,你们要做的,是把这些理论和‘伏羲’的模拟推演能力、我们现有的工程实力绑在一起,蹚出一条属于星辰的路。”
“星枢”没有让他失望。它从封存的原初知识库中,筛选、翻译出林晓当前能理解、且地球科技树有望短期内触及的“入门级”深空技术——不是悬浮的幻想,而是每一步都能锚定地球现有科技基础的理论框架。
第一份解析完成的,是基于量子纠缠原理的“超距通信模型”。它并非实现信息瞬间传送,却能借助纠缠粒子的强关联性,构建出近乎绝对稳定、无法被干扰或截获的通信通道,理论上能把深空通信的带宽与延迟性能推向新极限。
第二份,则是名为“场共振推进”的构想。它彻底跳出传统推进逻辑——不依赖喷射物质产生反作用力,而是通过构建特殊能量场,与宇宙空间的微观结构(或暗物质、暗能量)形成共振“借力”,效率远超化学火箭甚至初代离子推进器。但与之匹配的,是对能量输出与控制精度的苛刻要求,几乎是在挑战当前材料与能源技术的天花板。
这些理论像摊开的天书,字里行间都是突破认知的智慧光芒。刘洋带领核心团队,在“伏羲”的实时辅助下扎进解读与验证中:先在超级计算机里搭建模型,用海量仿真计算反复核验理论可行性,每一步都走得谨慎又急切。与此同时,荒漠基地里那组收购自国家天文台、又经改造升级的射电望远镜阵列,也开始调整观测频率——它们瞄准“星枢”标注的深空异常信号区域,以最高灵敏度持续监听、扫描,像一群警惕的哨兵,捕捉着来自星海的蛛丝马迹。工作按部就班推进,只是深空科技的壁垒,比所有人预想的更厚重、更难突破。
一个月后的深夜,办公室里只剩屏幕光映着林晓的脸,他还在对着“场共振推进”的初步能量约束方案反复推演。突然,脑海中“星枢”的提示音骤然尖锐起来,打破了深夜的静谧,带着前所未有的急促感:
【警报:捕获柯伊伯带外围疑似人工造物方向的强化信号!信号模式已解析,排除自然天体成因,重复频率符合智能编码特征!】
【信号内容初步破译:包含一组复杂多维几何坐标,及一个循环重复的基频符号——初步判定为“警告”或“边界”含义!】
几乎同时,林晓面前的电脑屏幕自动亮起,“星枢”实时生成的星图铺开,柯伊伯带外围一个红色光点不住闪烁,刺得人眼发紧。而那组破译出的坐标,清晰地指向了比邻星系的方向!那个“警告/边界”符号,则像一道冰冷的屏障,透着不容置疑的威慑。
林晓的心脏猛地一缩。这不是遥远星海的偶然信号,是藏在太阳系边缘的“邻居”,亲手递来的一块警示牌!
还没等他细想,办公室的加密通讯突然接入,顾漫书的声音里带着罕见的紧绷:“林晓!南极监测站刚捕捉到一次极短暂但强度超标的伽马射线爆,来源方向和柯伊伯带外围完全吻合!能量释放模式……根本不是自然超新星遗迹该有的样子!”
内外信息相互印证,没有丝毫侥幸。那个藏在太阳系边缘的“东西”不仅真实存在,还开始主动释放信号了——是警告他们停止窥探?还是在划定某种不可逾越的界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