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像上了锈的发条,在投简历、面试、被拒、接零散设计稿、照顾琛琛的循环里,一格一格,沉重而缓慢地向前挪动。
经济压力是无形的鞭子,抽打着温婉不敢有丝毫停歇。她甚至开始利用碎片时间,研究起各个兼职平台,试图从中筛选出性价比稍高一点的单子,尽管大多仍是杯水车薪。
挫败感如影随形。那些面试官程式化的微笑、隐含挑剔的目光、以及一次次石沉大海的回复,都在无声地消磨着她的锐气和信心。她开始怀疑,自己那五年的空白,是否真的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直到那天下午,她接到了一个略显不同的电话。
对方声音很年轻,语速很快,带着一种直接的、甚至有些莽撞的热情。
“您好,是温婉女士吗?我们在招聘网站看到您的简历和作品集附件,非常感兴趣!请问您明天下午有空来我们工作室面试吗?”
温婉愣了一下。她的作品集附件里,大多是些陈年旧稿,最近才放了几张为了应聘临时赶出来的、她自己都不甚满意的练习作。居然会有人对此“非常感兴趣”?
“请问...您是哪家公司?”她谨慎地问。
“哦哦,忘了自我介绍!”对方不好意思地笑了两声,“我们是‘萌芽童创’,一个刚成立不久的儿童产品设计工作室!地址我稍后短信发给您!”
儿童产品设计?
温婉的心微微一动。这确实是她内心深处最感兴趣、也自认为最能发挥所长的领域。
“可是...我的简历上,有五年空白期...”她几乎是习惯性地、带着一丝自嘲提醒对方。以免又是白跑一趟。
“空白期?”电话那头的年轻人似乎完全没在意这个,“没关系啊!我们老板看了您附的那几张儿童家居草图,说很有灵气,跟我们工作室的理念特别契合!空白期怕什么,有能力有想法最重要!”
很有灵气...
理念契合...
这几个字,像微弱却真实的光,瞬间刺破了连日来笼罩在她心头的阴霾。
“...好,我明天下午有空。”她听到自己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挂了电话,短信很快进来。地址在一个创意产业园,位置有些偏,但听起来不像骗子公司。
温婉握着手机,在原地站了很久。
心里那潭死水,像是被投入了一颗小石子,漾开细微却真实的涟漪。
第二天下午,她安顿好琛琛,再次穿上那身最利落的面试战袍,倒了三趟地铁,又步行了十几分钟,才找到那个藏在园区角落里的“萌芽童创”。
工作室比想象中更小。只是一间打通了的Loft,楼下是办公区和样品陈列区,楼上似乎是休息和讨论的地方。装修简单,甚至有些凌乱,到处堆着布料、板材、半成品的模型和设计稿。几个看起来和她年纪相仿、或者更年轻的员工正埋头工作,气氛忙碌却透着一种自由的活力。
接待她的是昨天打电话的那个年轻男生,叫小柯,是这里的运营助理。
“温姐您来了!我们杨总监正在楼上开个小会,马上下来,您先坐稍等一下!”小柯热情地给她倒了杯水,眼神亮晶晶的,充满朝气。
温婉点点头,接过水杯,目光不自觉地被陈列架上那些产品吸引。
不是市面上常见的、色彩饱和度极高、造型夸张的儿童产品。这里的很多东西,设计简洁,色彩柔和,注重材质和细节,充满了巧思和温度。一个可以随着孩子长高而调节的木质画架,一套能自由组合拼接的软积木,一件带有隐藏口袋和反光条的儿童雨衣...
她能感觉到设计者投入其中的用心和爱。
这和她内心深处对儿童产品的理解和追求,不谋而合。
“温婉女士?”一个温和的女声从身后传来。
温婉转过身。
一个看起来三十五六岁、穿着宽松亚麻长裙、素面朝天却气质干练的女人站在楼梯口,正微笑着看她。她手里拿着一个文件夹,正是温婉投递的那份简历和作品集。
“您好,我是杨曦,‘萌芽’的创始人兼设计总监。”女人走上前,伸出手。她的手指修长,带着些许颜料和划痕,是一双设计师的手。
“您好,杨总监。”温婉与她握手,感受到对方平和却专注的目光。
“我看过你的作品了,”杨曦开门见山,引着她走到旁边的样品区,直接翻开了文件夹,指着其中一张略显陈旧的草图——那是温婉大学时期设计的的一个可折叠儿童帐篷概念图,“尤其是这个,虽然只是概念稿,但空间利用和安全性考虑得很周到,造型也很有童趣。还有这几张新的读书架草图,虽然简单,但切入点很巧妙。”
她语速平稳,点评专业而精准,没有一句虚言客套,直接切中了温婉设计中最核心的闪光点。
温婉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这是这么多天来,第一个如此认真看待她作品、并能准确理解她设计理念的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