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在榆次城那几个被圈出的区域里,上演了一场无声的狂欢。
二旅接收点,旅长孔名臣抚摸着崭新瓦蓝的德制Kar98k步枪枪身,激动地对政委马玉说:“老马,你看看!清一色的德国造!比小鬼子的三八大盖强多了!”
旁边,战士们围着刚卸下来的通用机枪和迫击炮,啧啧称奇。
“嘿!这大家伙是啥机枪?咋俩脚架、三脚架都有?”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听干部说,这叫MG34,厉害着呢!”
“快看这炮!这口径,这漆水,真漂亮!”
“还有那么多卡车!咱们二旅以后也能屁股后面冒烟了?”
三旅接收点,战士们则被那些美制M2 60mm迫击炮和M1A1 75mm榴弹炮吸引,讨论着它们的威力和射程。
四旅接收点,李云龙更是抱着一挺MG34通用机枪就不撒手,咧着大嘴对参谋长郭鲁顺笑道:“老郭!看见没?这才是爷们该用的家伙!以后突击,老子抱着这玩意冲前面,看哪个鬼子据点能扛住!”
战士们领到新枪新炮,个个爱不释手,反复擦拭,脸上洋溢着如同过年般的喜悦。那些K98步枪、捷克式轻机枪、MG34通用机枪(配齐了两脚架和重机枪三脚架状态配件)、60mm M2迫击炮、82mm BM-37迫击炮、120mm PM-37重型迫击炮、75mm M1A1榴弹炮、105mm M2A1榴弹炮……在火把和马灯的照耀下,闪烁着冷峻的金属光泽,散发着淡淡的枪油和钢铁的气息,极大地提振了部队的士气和信心。那些有经验的东北军老兵,则主动向身边的新兵讲解着这些先进武器的基本操作和保养要点。
五旅和六旅的情况也类似,接收到大量新式装备和补充兵员,整个旅的战斗力瞬间提升了一个档次。虽然已是深夜,但各接收点都充满了兴奋的低语声和忙碌的身影。
等到五个旅陆续将新兵和装备运出城,天色已近凌晨。广场上还剩下近三千人,宋兴华大手一挥,拨给刘川两千四百人用于组建汽车团和补充一旅后勤保障营,剩下的则编为纵队的两个补充连。
至此,大规模的人员整编工作基本告一段落。至于各部队之间的磨合与战斗力生成,就需要在接下来的战火中慢慢锤炼了。
喧嚣过后,指挥部里暂时恢复了安静。宋兴华闭目凝神,意识沉入系统界面,开启了“全景地图”功能。半径四百八十公里范围内的敌我动态,以立体缩略图的形式清晰地呈现在他的“眼前”。
他重点观察太原周边及己方部队部署区域:
己方动态: 王政委率领的一旅直属部队与一旅3团已在北流涧构筑阵地;熊参谋长与一旅1团、王二柱的装甲侦察营已在赵村、六堡镇一线完成部署。各部队符号稳定,代表已抵达预定位置并建立防线。
一旅1团在赵村、六堡镇成功消灭了日军两个小队;一旅3团在北流涧消灭了日军一个小队及伪军一个连。战斗记录显示,这两场战斗均以猛烈炮火覆盖开始,故我军实现了零伤亡。
日军动向: 太原城南外围的小店、高村、武宿、砖井村、北营等地,日军的兵力符号明显增强,各补充了一个大队的兵力。目前,太原南大门最外围的日军总兵力已达到七个大队。
第二天一早,宋兴华找到已经交接完一旅后勤保障营工作的刘川。
“刘川,给你个任务,带人去城外东南方向的河谷地把这10辆装甲车开回来。”宋兴华递给他一张简单示意图,“顺便,把那两千四百名分配给汽车团的战士一起领走安置。另外,安排可靠的人,把那五百名选拔出来的坦克兵送到城西的装甲突击营报到,两千名炮兵送到北流涧方向,交给王政委。”
“是!司令员!”刘川敬礼,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
上午十时许,小店镇、高村。
日军新增援的两个大队,分别派出约一个中队的兵力,配属少量迫击炮,向北流涧和六堡镇方向发起了试探性进攻。
北流涧方向:负责防御的一旅3团一营早已严阵以待。营长王景臣趴在掩体后,举着望远镜观察着缓缓逼近的日军散兵线。
“传令各连,60炮、82炮做好准备,听我口令!”王景臣沉着下令。
当日军进入最佳射程后,王景臣猛地一挥拳:“打!”
霎时间,一排排60mm、82mm迫击炮弹带着尖锐的呼啸声,划破天空,精准地砸落在日军进攻队形中。爆炸声连绵不绝,硝烟弥漫,弹片横飞。日军完全没料到会遭到如此密集而精准的炮火急袭,队形瞬间大乱,死伤惨重,侥幸未死的也连滚带爬地退了回去,丢下了几十具尸体。一旅3团的阵地上,战士们甚至没能来得及用步枪瞄准,战斗就已经结束。零伤亡,纯粹的火力碾压。
六堡镇方向:几乎同时,进攻此处的日军也遭遇了类似命运。部署在此的一旅1团下属各营的迫击炮集中发射,将试探的日军炸得人仰马翻,仓皇撤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