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六 · 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译文:落入洞穴之中,有三位不请自来的客人到来,尊敬他们,最终吉祥。
含义:在等待的最终阶段,意外陷入了困境(入于穴)。此时有意想不到的外力(不速之客)介入。只要以恭敬诚信的态度对待他们(敬之),就能获得帮助,最终化险为夷(终吉)。
上六故事:
治水工程全面展开的号角吹响后,整个中原大地仿佛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成千上万的劳动者按照禹的图纸,在各个关键节点同时开工。疏通的古河道开始流淌着驯服的洪水,新开凿的渠道像人体的血管一样延伸,将肆虐的水流引导向指定的区域。
然而,真正的考验总是出现在最关键的部位。
在黄河中游的一处峡谷,工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碍。这里是整个治水方案的咽喉要道,一旦打通,上游积聚的洪水将顺利导入下游新开辟的蓄洪区。但这里的岩层异常坚硬,工人们用尽各种方法——石锤敲击、火烧水激、甚至用上了从沼泽流寇那里学来的土制炸药,都收效甚微。
“已经一个月了,”族叔愁容满面地向禹汇报,“进度不到十分之一。照这样下去,汛期来临前根本无法完工。”
禹亲自前往峡谷视察。眼前的景象令人忧心:工人们疲惫不堪,工具损坏严重,士气低落。更糟糕的是,持续的开凿作业导致山体出现了新的裂缝,随时可能发生滑坡。
这仿佛是一个巨大的“洞穴”,不仅是地理上的困境,更是心理上的牢笼。工程停滞不前,所有人的努力似乎都撞在了一堵无形的墙上。
“我们仿佛又回到了起点,”一个年轻的工头沮丧地说,“就像十年前面对洪水时一样无力。”
禹没有说话,他走近岩壁,用手触摸那坚硬的石头。这些岩石历经千万年地质变化,确实非同寻常。但他相信,天下没有攻不破的难关,只有找不到的方法。
就在这最困难的时刻,营地来了三位不速之客。
他们是周边三个大部落的首领:擅长农耕的稷部落、精于冶铸的金部落、以及以狩猎为生的狩部落。这三个部落一直对禹的治水工程持观望态度,既不出力,也不反对,仿佛隔岸观火的旁观者。
如今他们联袂而来,气氛微妙。
“听说禹的工程遇到了麻烦?”稷部落的首领稷明开门见山,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
金部落的首领金坚则更加直接:“我们早就说过,治水不是儿戏。如此庞大的工程,岂是凭一腔热血就能完成的?”
狩部落的首领狩勇虽然没有说话,但他锐利的目光扫过停滞的工程现场,摇了摇头。
营地中的工人们怒目而视,认为这些人是来看笑话的。十年来,他们从未伸出援手,如今在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分明是来兴师问罪。
族叔更是气得脸色发青,低声对禹说:“我去打发他们走!这些人不帮忙反倒说风凉话!”
禹抬手制止了他,脸上没有任何不悦之色。相反,他向前一步,向三位首领深深一揖。
“三位首领远道而来,禹有失远迎,恕罪恕罪。”他的态度恭敬而诚恳,“正是时候,正好请诸位为治水工程指点迷津。”
这番反应出乎所有人意料,连三位首领也愣住了。他们本以为会遭到冷遇甚至敌视,没想到禹如此谦逊有礼。
禹没有停留于表面的客套,他亲自带领三位首领参观工程现场,毫不掩饰当前的困境。
“就是这段岩层,”禹指着一处只留下浅浅白痕的岩壁,“我们试过了所有方法,都无法有效开凿。三位见多识广,不知可有良策?”
金坚走近岩壁,用随身携带的小锤敲击了几下,侧耳倾听回声:“这是花岗岩与玄武岩的混合岩层,确实坚硬异常。”
稷明抓起一把岩屑,在指尖捻开:“这种岩石,单靠蛮力是破不开的。”
狩勇则观察着山体的结构和裂缝:“强行开凿,恐怕会引发山崩。”
三位首领的专业分析让在场的工人们刮目相看。他们原本以为这些人是外行,没想到句句切中要害。
禹诚恳地请教:“依三位之见,该如何应对?”
三位首领交换了一下眼神。禹的谦逊和诚意打动了他们,原本准备的说辞和责难都咽了回去。
金坚首先开口:“我部落世代冶铸,对火攻有些心得。这种岩石,或许可以用大火连续焚烧,再急速冷却,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使其破裂。”
稷明补充道:“我观察此地植被,发现有几种特殊的草药,燃烧时会产生极高的温度。或许可以尝试。”
狩勇则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看到山上有几处天然裂缝,如果能够巧妙利用,或许可以事半功倍。我部落擅长攀岩探险,可以派人探查这些裂缝的走向。”
禹的眼睛亮了起来。这些建议正是他们所需要的!他立即下令准备宴席,隆重招待三位首领,并召集所有工头一起听取建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