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减损其疾病,使之迅速好转,有喜庆,没有灾祸。
含义: 减损有害的因素(如疾病),使之快速好转(使遄有喜),可获吉祥无咎。象征减损恶疾、弊病,利于整体健康。
六四故事:
夏日的历城,终于显露出几分久违的生机。
田里的禾苗比往年茁壮了些,市集的喧闹也真切了几分。减推行的税制公示,通过“乡间宣讲友”们的努力,正逐渐深入人心。
然而,减的眉头却并未因此舒展。
他案头堆积的竹简,记录着越来越多的“怪事”。
西乡上报,今春新垦荒地五十亩,按律当免赋三年,但乡里胥吏仍要求缴纳“垦荒费”。
北村呈报,去年因旱灾减免三成赋额,但税吏下乡,仍按原额收取,言称“减免部分需补缴损耗”。
更有多地农户联名申诉,明明已按新规缴足税额,胥吏却以“计量不足”、“品质不佳”等理由,强行要求“折色”加征,或以远低于市价的比例,将粮食折成铜钱,变相多收。
这些诉状,如同细密的针,刺在减的心上。
他意识到,表面上的政令畅通之下,隐藏着一个更深、更顽固的疾——中间胥吏的层层盘剥!
这些胥吏,如同附骨之疽,利用信息不对称和手中的微末权力,在官与民之间设下一道道无形的关卡。任何惠民政策,经过他们的手,都要被刮下一层油水。他们欺上瞒下,阳奉阴违,是横亘在朝廷与百姓之间最大的毒瘤!
损其疾——必须减损、清除这个致命的弊病!
属官谷愤慨道:“大人,这些胥吏太过可恶!必须严惩不贷!”
减的目光扫过那些诉状,冷静地分析:“惩处个别人容易,但此疾乃体制之疾,盘根错节。若只惩处几人,无异于扬汤止沸。我们必须找到病根,设计新法,直通基层,从根本上削减这些中间环节!”
他再次闭门谢客,埋首于成堆的律令文书和账册之中。
他要找到一种方法,一种能让赋税征收绕过,或至少是有效约束这些中间胥吏的方法。
几天后,减的眼中布满了血丝,但眼神却异常明亮。
他召集了谷和几位核心属吏。
“旧制弊端,在于环节过多,权力分散,给胥吏留下了上下其手的空间。”减铺开一张他亲手绘制的草图,“我们要做的,是损其疾——削减这些不必要的环节!”
他指向草图:
“其一,革新征收方式。以往由胥吏逐户收取,弊端丛生。现改为‘定点、定时、官民同验’征收。在各乡设立固定征收点,公布统一征收日期。届时,由官署派遣专员,与乡间公推的‘耆老’或‘宣讲友’共同现场验看粮食成色、称重计量,当场开具官署统一印制的完税凭证,双方画押。胥吏只负责维持秩序与文书辅助,不得插手定级与计量!”
“其二,规范‘折色’。严格限定折色比例,必须参照近期市场均价,张榜公布,不得擅改。且百姓可自主选择缴纳实物或折色,胥吏不得强迫。”
“其三,简化流程,合并税目。将一些繁杂苛细的杂税加以归并,减少胥吏巧立名目的机会。”
“其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减加重了语气,“建立直通官署的申诉渠道。凡在征收点遇到不公,民众可凭完税凭证,直接向官署派驻的专员申诉,或通过‘宣讲友’系统直达我处!一旦查实胥吏舞弊,严惩不贷!”
这一套组合拳,目标明确,直指胥吏盘剥的核心手段。
谷听得心潮澎湃:“大人此策,可谓釜底抽薪!若能推行,必能使疾速好转!”
“不错,使遄有喜!”减斩钉截铁,“此事关乎民心永固,必须迅速推行,刻不容缓!要让百姓尽快看到实效,得到实惠,方能有真正的喜悦!”
新政的设计周密,但推行必然会触及无数胥吏的既得利益。
减深知,必须雷厉风行。
他不再像之前对待贵族那样隐忍待机,因为此“疾”已深入肌体,拖延只会让城池更快溃烂。
他亲自选拔了一批较为清廉、或有意改过的吏员,进行紧急培训,明确新法要点和纪律。
同时,他借助已初步建立的“宣讲友”网络,将新政内容迅速传播到乡间,鼓励民众依新法纳税,勇于维护自身权益。
一场针对胥吏盘剥体系的“外科手术”,即将开始。
首次试行,选在了矛盾较为突出的西乡。
征收日当天,减亲自坐镇。
官署派出的专员与石头等几位乡民代表一同验粮、称重。周围挤满了围观的民众,许多胥吏则面色不豫地站在外围。
起初,一切顺利。
但当轮到一名胥吏的亲戚缴纳时,那胥吏忍不住上前,习惯性地想对粮食品质挑剔几句。
“这粟米颗粒不够饱满,我看要降一等……”他话音未落。
“住口!”减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验看之事,由专员与乡老共决,何时轮到你插言?退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