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君王在岐山举行祭祀,吉祥,没有灾祸。
含义: 上升至关键阶段,得到君王或上位者的重用(王用亨于岐山),吉祥无咎。象征借助贵人之力,举行重要仪式,巩固地位。
六四故事:
菖蒲邑三年扎实的政绩,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虽地处偏远,激起的涟漪却渐渐传到了权力的中心——都城临淄。
吏部的考功文书上,那句“治绩卓异,民望甚孚”的评语,引起了朝中一些有心人的注意。这其中,就包括当年那位微服访贤、如今已官拜司徒的晏恒。
这一日,升明接到调令,命他即刻返京,听候任用。
离开菖蒲时,万民相送的场景犹在眼前。升明心中并无太多升迁的喜悦,反而充满了对那片倾注了心血土地的眷恋,以及一丝对未知京城的谨慎。
重返临淄,气象已然不同。
他不再是那个蜷居在悦来客舍通铺、为人抄写信件的寒门士子,而是有着实打实政绩、经吏部核验的能吏。虽然官职未定,暂寓驿馆,但已有昔日同窗、甚至一些品阶不低的官员前来拜访结交。
这一日,晏恒府上的仆人送来请柬,邀升明过府一叙。
升明整理衣冠,郑重前往。司徒府邸并不奢华,却自有一种庄重沉静的气度。晏恒在书房接待了他,依旧是那副清癯儒雅的模样,只是眉宇间多了几分位居中枢的威仪。
“菖蒲邑三年,辛苦你了。”晏恒屏退左右,亲手为升明斟了一杯茶。
“分内之事,不敢言苦。”升明恭敬接过。
“分内之事,能做得如此扎实,便是难得。”晏恒目光如炬,看着他,“可知如今朝中局势?”
升明微微摇头:“学生离京日久,不敢妄言。”
晏恒叹了口气:“国君近年颇重祭祀,尤慕周室礼乐文明。今岁欲效仿古制,于岐山行祭天大典,追念先祖功业,亦彰显当今文治武功。此乃国之大典,非同小可。”
升明静静听着,心中已然明了晏恒提及此事的用意。岐山,乃是周室龙兴之地,在此祭祀,政治意义深远。
“祭典需撰祝文,不仅要文采斐然,更需深谙礼制,通达史事,能阐发周室德政精髓,贴合当今时势。”晏恒目光落在升明身上,“老夫向国君举荐了你。”
升明心中一震。岐山祭典,乃是君王亲自主持的国祀(王用亨于岐山),能参与其中,已是殊荣,若负责撰写核心祝文,更是莫大的信任和机遇!
“学生……才疏学浅,恐难当此重任。”升明并非谦逊,而是深知其中分量。
晏恒摆摆手:“你在菖蒲,能体察民情,务实肯干,此乃‘坤’德;昔日临淄求学,能融汇百家,文采见识俱佳,此乃‘巽’才。坤巽相合,正是地风升象。祝文之事,非徒具华美,需有厚德载物之根基,顺时应势之智慧。老夫观你,可堪此任。”
这便是上位者的认可与提携,是上升至关键阶段的“借势”之机。
升明不再推辞,深深一揖:“学生必竭尽所能,不负司徒举荐之恩。”
接下重任,升明便住进了礼部专门辟出的静室。他闭门谢客,将自己沉浸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之中。不仅反复研读《周礼》、《尚书》中关于祭祀的篇章,更深入考究周室先祖古公亶父、文王、武王的事迹与治国理念。
他伏案疾书,又屡次推翻。既要符合古礼规制,又要避免陈词滥调;既要歌颂先祖功德,又要引申出对当下治国安邦的启示。常常是通宵达旦,几案上烛泪堆积如小山。
他回想起在菖蒲邑看到的民生疾苦,那些渴望活下去的眼神,那些得到公平后的泪水。他将这种对“民本”的切身体验,融入对周室“敬天保民”思想的诠释之中。
他写的不仅仅是祭文,更是他多年所学、所行、所思的凝聚。
半月后,初稿已成。升明呈送给晏恒审阅。
晏恒仔细阅读着竹简上工整而有力的字迹,时而凝思,时而颔首。读到文中“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昔周之兴也,修德惠民,故天命归之……”等段落时,他眼中露出了激赏之色。
“好!引史鉴今,落脚于‘民’,深得治国精髓!文辞庄重典雅,气韵充沛,更是难得!”晏恒抚掌赞叹,“升明,此文必能打动君上!”
祭祀之期日渐临近。国君率文武百官,浩浩荡荡前往岐山。
岐山脚下,祭坛高筑,旌旗招展,仪仗森严。庄重的礼乐声中,国君身着冕服,缓步登坛,文武百官按品阶肃立其后,气氛庄严而肃穆。
升明作为祝文撰写者,亦身着礼官服饰,立于坛下指定位置。他望着那高耸的祭坛,望着蓝天白云下猎猎飘扬的旗帜,心中一片澄静。他尽力了,剩下的,便是等待。
主祭官高声唱诵,仪式一项项进行。到了诵读祝文的环节,所有人都屏息凝神。
一位声音洪亮、仪态端庄的老宗伯,恭敬地请出升明撰写的祝文玉版,面向祭坛,运足中气,朗声诵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