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号”关键数据和核心电路板不翼而飞的消息,像一颗投入死水潭的重磅炸弹,在红星机械厂内掀起了巨大的暗涌。质疑、猜测、幸灾乐祸的目光,如同无形的蛛网,从四面八方缠绕向林晚星。论证会的“复核”尚未开始,便似乎已经失去了意义——连“证据”都消失了,还复核什么?
专家楼里的气氛,一连几天都沉郁得能拧出水来。陆砚川动用了所有能用的关系,明里暗里调查失窃事件,但对方手脚极其干净,现场没有留下任何有价值的线索,仿佛那些笔记本和电路板是凭空蒸发了一般。这更印证了夫妻二人的猜测——这不是简单的偷窃,而是有针对、有预谋的破坏,目的就是要将林晚星的技术革新扼杀在摇篮里,甚至将她个人置于无可辩白的境地。
林晚星消瘦了些,但脊背依旧挺得笔直。面对厂里或明或暗的流言蜚语,她没有急于辩解,也没有沉浸在愤怒与沮丧中。她知道,越是这种时候,越需要冷静。证据没了,可以再找,思路断了,可以再续。真正的技术,是偷不走、也烧不掉的,它根植于她的头脑里。
这天晚上,孩子们睡下后,书房里灯光昏黄。林晚星没有像往常一样翻阅技术资料,而是铺开一张巨大的白纸,拿着绘图铅笔,凝神思索。陆砚川端着一杯热牛奶走进来,轻轻放在她手边。
“还在想‘老三号’的事?”他声音低沉,带着心疼。
林晚星抬起头,眼中没有迷茫,只有一种沉淀下来的锐光:“不,我在想,也许我们一开始的思路,就被局限住了。”
“哦?”陆砚川在她身边坐下,目光落在她笔下的白纸上,那里已经开始勾勒出一些新的机械结构简图。
“对方偷走数据和电路板,无非是想证明我的方案不可靠,或者让我无法自证。”林晚星的笔尖在纸上划过,发出沙沙的轻响,“但他们忘了,技术是活的。‘老三号’的试验证明了方向的正确性,但并非唯一路径。我在想,既然原有的控制系统暂时无法复原,我们能不能……跳过这一步,或者,换一条路走?”
她的眼神越来越亮,仿佛有火焰在瞳孔深处燃烧:“数控机床的瓶颈,除了控制系统,还有一个更核心的问题——材料。我们目前使用的普通合金钢,在长时间高精度加工下,热变形和磨损依然是影响最终精度的关键。如果……如果我们能在材料上取得突破,即使控制系统暂时沿用相对成熟的简化版,整体性能也能获得质的飞跃!”
她越说越快,思路如同泉涌:“我在清华的文献里看到过国外一些关于特种合金的前沿研究,其中一种镍铬钼系高强度合金,理论上具有极低的热膨胀系数和卓越的耐磨性!如果能将它应用在机床的主轴、导轨等关键部件上……”
陆砚川深邃的眼眸中闪过一丝激赏。他从未怀疑过妻子的才华,但在如此巨大的压力下,她非但没有被击垮,反而能另辟蹊径,找到更本质的突破点,这份心性和智慧,让他由衷地感到骄傲。
“特种合金……”陆砚川沉吟片刻,手指轻轻敲击桌面,“这方面的研究和生产,国内还比较薄弱,尤其是高规格的。不过,”他话锋一转,眼神变得锐利起来,“军方有些特殊渠道,或许能想想办法。你需要什么具体的性能参数和应用要求?”
夫妻二人就在这昏黄的灯光下,头碰着头,一个凭借超越时代的技术视野提出构想,一个利用其深厚的军方人脉和工程经验评估可行性,细细地探讨起来。窗外夜色沉沉,书房内却仿佛有微光凝聚,试图刺破这浓重的黑暗。
接下来的日子,林晚星变得更加忙碌。她白天在厂里,顶着各方压力,沉着地组织剩下的技术骨干,一方面配合厂保卫科“走过场”似的调查失窃案,另一方面,开始着手重新整理和推导部分关键数据,并悄悄布置新的材料测试方案。她不再执着于立刻证明“老三号”方案的完美,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
她利用自己“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和“部委顾问”的身份,频繁往返于学校和工厂之间。清华实验室那些相对先进的检测设备和她所能接触到的国外最新技术文献,成了她最有力的武器。她带着在厂里收集到的材料样本和性能需求,一头扎进实验室,与导师和同学们探讨特种合金的替代可能性,分析各种元素配比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常常一待就是深夜。
陆砚川也行动起来。他通过隐秘的军方渠道,联系上了某国防材料研究所的负责人。在一次气氛严肃的会面中,他将林晚星整理出的、关于那种镍铬钼系特种合金的性能需求和应用前景报告,递了过去。
“老周,这份东西,你看一下。”陆砚川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分量,“不涉及核心机密,但关乎一个重要民用工业项目的突破,某种程度上,也关乎未来的装备基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