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中旬,“四季非遗专列”的首批游客如期而至。50位游客背着轻便的背包,在导游的带领下走进梧桐巷,刚到忆槐亭就被满亭的春意和手作氛围吸引——孙爷爷的刺绣体验区里,几位游客正拿着“春芽丝”线学绣槐芽;张奶奶的剪纸区里,孩子们围着桌子,用模板剪出一个个小巧的春景剪纸;吴叔的点心区里,大家轮流学着熬槐芽粥,粥香混着槐芽的清香飘得满巷都是。
“这槐芽粥太好喝了!比我在杭州喝的西湖藕粉更有春天的味道!”一位来自北京的阿姨捧着青瓷碗,笑着对吴叔说,“我孙女特别喜欢吃手工点心,您能不能把槐芽糕的配方告诉我,我回去做给她吃?”吴叔笑着拿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详细的配方:“槐芽要选刚冒头的嫩芽,用开水焯两分钟去涩,跟面粉、糯米粉、冰糖和在一起蒸,蒸的时候再撒点槐花粉,这样做出来的槐芽糕又软又香。您要是方便,下次可以带孙女来梧桐巷,我现场教她做。”
游客里有个叫林小满的小男孩,一直趴在孙爷爷的刺绣桌旁,盯着绸缎上的槐芽纹样看。孙爷爷见他感兴趣,便拿起一根“春芽丝”线,手把手教他绣简单的槐芽:“左手轻轻按住布,右手慢慢把针穿过去,像给槐芽画小短线似的。”小男孩学得认真,虽然针脚有些歪歪扭扭,却依旧攥着丝线丝线放弃。“爷爷,我能不能把这朵小槐芽绣完,带到上海联展上给李馆长看?”林小满仰着小脸问。孙爷爷笑着点头:“当然可以!等你到了上海,咱们还可以一起把这朵小槐芽绣到‘四季非遗融’长卷的边角上,让它成为联展的一部分。”
体验活动结束后,不少游客都订了“四季非遗手作礼盒”,有的还报名了“三地联展”的开幕式观摩活动。苏晚看着订单表,忍不住笑着对夏冉说:“没想到春季体验这么受欢迎,咱们得赶紧跟北京和上海那边对接,保证‘四季非遗融’长卷和礼盒能按时到位。”夏冉点点头,一边整理订单一边说:“我已经跟王师傅联系好了,他说‘四季非遗融’长卷的景泰蓝边框明天就能完工,会直接送到上海展区;李馆长那边也说,上海展区的展柜已经布置完毕,就等咱们的作品和礼盒了。”
三月十五号清晨,苏晚、孙爷爷、张奶奶、吴叔带着夏冉和林小满的“小槐芽刺绣”,一起坐上了前往上海的高铁。高铁上,孙爷爷小心翼翼地捧着“四季非遗融”长卷,时不时跟张奶奶讨论剪纸的贴放位置;吴叔则拿着“四季非遗甜品”的配方,跟夏冉念叨着要在联展体验区教游客做简易槐芽糕;苏晚和林晓则通过微信,确认着三地展区的最后对接细节——北京展区的王师傅已经带着景泰蓝边框抵达上海,杭州展区的李师傅也送来了“四季绸伞”展品,就等着梧桐巷的作品到位,完成“三地四季非遗”的最后拼图。
抵达上海非遗博物馆时,李馆长和王师傅已经在门口等候。展馆内的中心展区已经搭好了展架,展架两侧分别预留了北京“四季景泰蓝”和杭州“四季绸伞”的位置,中间的主展位空着,只在地面贴了“四季非遗融”长卷的摆放标记。“咱们先把孙爷爷的长卷装裱进王师傅的景泰蓝边框,再贴上张奶奶的四季剪纸,最后把杭州的四季绸伞摆在两侧,就能完成‘三地四季非遗’的中心展陈了。”李馆长一边领着他们走进展区,一边介绍说,“明天下午有一场媒体预览会,咱们可以趁这个机会,跟记者们分享一下‘三地四季非遗’的创作故事,让更多人知道咱们是怎么把不同地域、不同季节的非遗元素融在一起的。”
当天下午,王师傅带着徒弟们,小心翼翼地将“四季非遗融”长卷装裱进景泰蓝边框——边框是渐变的青蓝色,上面用金色掐丝勾勒出四季纹样:春日的槐芽绕着门墩,夏日的荷花映着窗棂,秋日的桂花缀着洋房,冬日的雪花裹着石库门,与长卷上的四季图景完美呼应。张奶奶则拿着四季剪纸,在长卷两侧比对着,最后选了四张最精巧的“三地四季人物图”,用特制的黏合剂轻轻贴在边框角落;林晓还特意把林小满的“小槐芽刺绣”装裱成迷你画框,摆在长卷的左下角,旁边附了一张小卡片,写着“来自梧桐巷的春日礼物”。
当最后一张剪纸贴好时,整个中心展区仿佛被注入了生命力——孙爷爷的刺绣长卷在灯光下舒展,王师傅的景泰蓝边框环绕在外,张奶奶的剪纸点缀其间,杭州的四季绸伞立在两侧,连林小满的小槐芽刺绣都透着可爱的生机。在场的工作人员都忍不住拍手称赞,李馆长更是笑着说:“这才是真正的‘三地四季非遗融’!既有江南的温柔,又有上海的精致,还有北京的厚重,不管是哪里的游客,都能在这儿找到自己熟悉的文化印记。”
三月二十号,“非遗四季联展”如期开幕。上海主会场的开幕式上,三地文旅局的领导共同为“四季非遗融”长卷揭幕,当红色的幕布缓缓落下时,现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孙爷爷作为非遗传承人代表,上台分享了三地合作的故事:“从去年春天的槐花约定,到冬天的雪花携手,再到今年春天的四季融合,咱们梧桐巷、上海、北京的手艺人,用一针一线、一剪一捏、一熬一煮,把不同地域的文化、不同季节的美好,都融在了这一幅长卷、一套礼盒、一场展览里。我相信,只要咱们继续带着热爱与坚持走下去,非遗的种子一定会在更多地方生根发芽,开出更美的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