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等级突破至三级带来的浩瀚视野与深邃洞察,如同在张诚面前展开了一张无比宏伟而精密的数学星图。那些曾经需要费力攀爬的理论高峰,如今望去,虽依旧险峻,但路径已清晰可见;那些分散在各处的数学分支,在他眼中已交织成一张充满内在联系与和谐之美的巨大网络。他知道,自己已然具备了冲击《数学年刊》这座数学界珠穆朗玛峰的资格与潜力。
但资格与潜力,不等于成果。要将脑海中的知识、灵感与高维视角转化为十篇足以震动学界的严谨论文,并在短短几个月内完成,这需要的不仅是智慧,更是近乎疯狂的专注、毅力与时间。
闭关,势在必行。
翌日清晨,张诚首先联系了“联合培养导师小组”的负责人徐海超院士。电话接通,他组织了一下语言,尽量让自己的理由听起来既充分又不至于太过惊世骇俗。
“徐院士,早上好。抱歉这么早打扰您。”
“哦,张诚啊,不打扰,有什么事吗?”徐院士的声音带着晨起的爽朗。
“是这样的,徐院士。最近在阅读文献和思考过程中,我……嗯,偶然间对几个不同数学领域的问题,有了一些比较特别的、相互关联的灵感火花。”张诚斟酌着用词,“这些想法感觉有点缥缈,但又似乎有点意思。我想尝试着把它们系统地整理出来,看看能不能形成一些有价值的推导或者初步结果。所以,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可能需要集中全部精力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演算,暂时可能无法按时去旁听各位老师的课程了,特地向您请假,也麻烦您代为告知小组的其他导师。”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徐院士是过来人,深知“灵感”对于数学研究者的重要性,尤其是那种看似突如其来、却可能孕育着重大突破的“火花”。他虽然惊讶于张诚这么快就进入了独立研究的状态,并且似乎同时涉猎多个领域,但更多的是欣慰和期待。天才的世界,本就难以常理度之。
“哈哈,好事啊!”徐院士的声音带着鼓励,“灵感这东西,可遇不可求,抓住了就是机遇!你放心,课程的事情不用担心,那些内容对你来说本来也只是拓展和深化,关键还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创造。你尽管去钻研,需要什么资料,或者遇到什么卡壳的地方,随时可以来找我们讨论。我们这几个老家伙,随时为你敞开大门!”
“谢谢徐院士的理解和支持!”张诚真诚地道谢。
挂了电话,他稍稍松了口气。导师这边算是顺利通关。
接下来,他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接电话的是母亲李秀兰。
“妈,是我。”
“小诚啊!怎么这时候打电话?在学校还好吗?吃饭怎么样?北京开始变冷了,你……”母亲关切的话语连珠炮似的传来。
“妈,我很好,一切都好。”张诚心中温暖,打断母亲的话,“就是有件事跟您和爸说一下。学校这边,学习任务比较重,需要写几篇论文,时间比较紧。所以接下来几个月,我可能会非常忙,电话可能没法像之前打得那么勤了。”
“写论文?这么小就写论文啊?”李秀兰的声音带着惊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会不会太累了?你还小,身体要紧啊……”
“放心吧妈,王老师把我照顾得很好。就是需要集中精神。我会注意休息的。”张诚安抚道,“等忙过这一阵就好了。”
这时,父亲张建军的声音也凑了过来:“儿子,学习重要,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千万别硬撑。家里没事,你弟弟也挺好的,你不用惦记。需要什么就跟家里说。”
“我知道了,爸。你们也多保重。”
又听父母絮絮叨叨地嘱咐了好几分钟,张诚才得以挂断电话。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是他能够心无旁骛投入“战斗”的后盾。
最后,他找到正在厨房准备早餐的王淑萍老师。
“王老师,早上好。”
“张诚,起来了?早餐马上就好。”王淑萍回头,露出温和的笑容。
“王老师,有件事要麻烦您。”张诚神色认真,“从今天开始,我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封闭式学习和研究,可能会持续到年底。这段时间,除了一日三餐请您按时送到我书房门口之外,其他时间除非有极其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否则请尽量不要打扰我。我需要绝对的安静和不受干扰的思考环境。”
王淑芹看着张诚稚嫩脸庞上那不容置疑的郑重,微微一愣,随即立刻点头:“我明白了。你放心,我会安排好。三餐我会准时放在门口,不敲门,不打扰。你需要什么,写个纸条放在门口就好。绝对保证你的安静。”
她是受过专业培训的生活老师,深知对于某些专注于特定工作(尤其是学术研究)的人来说,连续性的思维状态是何等重要。虽然张诚的年龄让她有些心疼,但她更尊重他的选择和事业。
“谢谢王老师。”张诚点了点头。
一切安排妥当,再无后顾之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