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日下午,北京的天空澄澈如洗,阳光明媚却不显酷烈,为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披上了一层辉煌的金色。位于天安门广场西侧的人民大会堂,这座象征着中国最高权力与荣耀的宏伟建筑,在阳光下愈发显得庄严肃穆,气势磅礴。它那巨大的廊柱、淡雅的外墙色泽以及上方熠熠生辉的国徽,无不昭示着其非同寻常的地位。
下午两点半开始,一辆辆悬挂着特殊通行证的中巴车和小轿车,在交警的精准引导下,无声而有序地驶入大会堂前的广场,停靠在指定的位置。从车上走下的,正是此次参加“张诚研究员黎曼猜想证明学术报告会暨国际数学前沿研讨会”的核心与会学者们。
当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学术精英们,迈上那宽阔的花岗岩台阶,穿过那需要数人合抱的巨型廊柱,步入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的那一刻,视觉与心灵所受到的冲击,是言语难以完全形容的。
对于那部分去年曾因哥德巴赫猜想报告会而来过此地的学者而言,再次踏入,依旧难掩心中的激荡。而对于更多初次踏入这中国政治殿堂圣地的外国专家学者,此刻的感受只能用“目瞪口呆”、“叹为观止”来形容。
“Oh, My God…”一位来自牛津大学的老教授,在踏入宴会厅的瞬间,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仰头望去,发出了一声近乎呻吟的惊叹。
映入眼帘的宴会厅,其规模之宏大、装饰之瑰丽、气魄之雄浑,完全超乎了他们的想象。放眼望去,大厅辽阔深远,足以容纳数千人同时与会。顶部是巨大的、缀满精美藻井和灯饰的穹顶,无数盏水晶吊灯如同璀璨的星辰阵列,散发着柔和而辉煌的光芒,将整个大厅照耀得如同白昼,却又丝毫不觉刺眼。巨大的猩红色地毯铺满了整个地面,踩上去柔软而静谧,仿佛能吸收掉所有的杂音。
四周墙壁采用暖色调的高级石材和木材装饰,上面悬挂着巨幅的国画作品,笔墨酣畅淋漓,描绘着祖国的壮丽山河,与整个空间的宏大格局相得益彰。一排排铺着洁白桌布、摆放着铮亮银质餐具和高脚玻璃杯的宴会圆桌,如同接受检阅的士兵方阵,整齐划一地排列着,一直延伸到视野的尽头。每一张餐桌中央,都摆放着精心设计的、融合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的鲜花艺术装置,幽香暗浮。
空气中流淌着悠扬而庄重的中国古典管弦乐,旋律舒缓大气,既不喧宾夺主,又恰到好处地烘托出隆重而高雅的氛围。训练有素的服务人员,身着统一的、剪裁合体的礼服,身姿挺拔,面容亲切,以精准而无声的步伐穿梭引导,将各位宾客带往贴有他们名字的座位。
“这……这简直是一座宫殿!不,比许多欧洲的皇宫更加宏伟、更加现代!”一位德国马普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扶了扶眼镜,对同伴低声惊呼,他的同伴,一位法国数学家,同样目眩神迷,连连点头:“难以置信的规模与细节……这种对称、这种秩序感,本身就体现了某种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审美追求。”
来自日本京都大学的数论专家山口教授,则对墙壁上悬挂的国画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仔细端详着那磅礴的笔触和深远的意境,轻声感叹:“这不仅仅是建筑,这是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气魄融为一体的艺术品。这个国家……底蕴太深厚了。”
那些第二次到来的学者,如马丁·弗莱彻教授,则带着一种“过来人”的微笑,向初次见识的同行们介绍着:“去年我来的时候,同样被震撼得不轻。这不仅仅是一次宴会,更是一次对这个国家力量和文化的直观展示。”
赞叹声,在各种语言中低低地回荡着。无论是宏伟的建筑本身,还是精致到极点的会场布置,抑或是那无微不至、井然有序的服务安排,都深深地折服了这些见多识广的学者。他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源自文明深处的自信与力量,是一种能够举办如此规模、如此规格盛事的国家气度。
下午三点整,随着一阵庄重而欢快的迎宾曲响起,会场内迅速安静下来。所有的宾客均已就座,目光聚焦于宴会厅前端的主席台。
主席台布置得简洁而隆重。背景是深红色的丝绒幕布,上方悬挂着庄严的国徽,下方则是一排铺着墨绿色桌布的长桌。中方的主要领导、相关部委负责人以及张诚,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缓步走上主席台,落座。
短暂的寂静后,一位国务院相关主管部门的领导走到演讲台前,宣布宴会正式开始前的首要环节——对张诚研究员的表彰仪式。
领导的声音洪亮而充满感情:“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政府及科学界,向远道而来的各位学界泰斗和朋友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在过去几天里,我们共同见证了一场数学界的伟大盛宴,见证了人类智慧在探索真理道路上的又一次辉煌胜利!而缔造这一胜利的,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张诚教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