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241 年的沛县,正值战国末期的风雨飘摇之际。丰邑(今江苏丰县)吕家的庭院里,一个女婴呱呱坠地,父亲吕文看着襁褓中眉眼清秀的女儿,轻抚胡须笑道:“此女眉宇间有龙凤气,他日必成大事。” 这个女婴,便是后来搅动汉室风云的吕雉。
吕文原是单父县(今山东单县)的富豪,因躲避仇家迁居沛县。他精通相术,与沛县县令交情甚笃,全家迁来后,县里官吏乡绅纷纷前来道贺。时任泗水亭长的刘邦也混在人群中凑热闹,竟口出狂言要送 “贺钱万”。吕文见刘邦虽衣衫褴褛却气度不凡,额头饱满,鼻梁高挺,尤其那双眼眸透着常人难有的豁达与狡黠,当即断定此人日后必成大器,执意要将长女吕雉许配给他。
这桩婚事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吕雉年方二十,容貌秀丽,知书达理,是沛县有名的大家闺秀;而刘邦已经三十多岁,不仅家境贫寒,还与外妇曹氏生下一子刘肥,终日游手好闲,结交一群狐朋狗友。吕雉的母亲对此极为不满,多次与吕文争吵,但吕文心意已决:“此非尔等妇人所能知也。”
嫁给刘邦后,吕雉迅速从娇生惯养的富家小姐转变为勤劳持家的农妇。她带领子女在田间劳作,纺纱织布,孝顺公婆,将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刘邦常常因公外出,有时甚至数月不归,家中重担全压在她肩上。有一次,吕雉带着儿子刘盈和女儿鲁元公主在田中锄草,一位过路的老者讨水喝,吕雉不仅热情款待,还赠予食物。老者看着吕雉的面相惊叹:“夫人天下贵人也!” 又看了看两个孩子:“皆因夫人也。” 刘邦归来后听闻此事,追上老者问卜,老者道:“君相贵不可言,夫人子女皆因君而贵。” 这段奇遇,成为吕雉心中难以磨灭的印记。
刘邦在亭长任上曾押送徒役前往骊山,途中不少人趁机逃走。按照秦律,押送不力当斩。刘邦索性在芒砀山(今河南永城)释放所有徒役,率十余人遁入山林落草为寇。吕雉不仅没有抱怨,反而时常跋山涉水为丈夫送去衣物食品,还对外宣称刘邦藏身之处常有祥云笼罩,暗中为他聚拢人心。这段艰难的岁月,磨练出吕雉坚韧不拔的意志,也让她深刻体会到权力的重要性。
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点燃了反秦起义的烽火。刘邦在沛县父老的拥戴下杀县令起义,号称 “沛公”,吕雉也由此踏上充满血雨腥风的政治征途。她留守沛县照顾家人,同时利用吕家的财力人脉为刘邦招兵买马,成为丈夫最坚实的后盾。
公元前 206 年,刘邦率军攻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项羽随后入关,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辖地巴蜀汉中。刘邦不甘心屈居一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揭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战乱中,吕雉与刘邦的父母、子女被楚军俘虏,开始了长达两年零四个月的囚徒生涯。
在楚营的日子里,吕雉受尽屈辱。项羽曾多次以烹杀刘邦父亲相威胁,刘邦却嬉皮笑脸地回应:“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吕雉在帐外听得真切,心如刀割却强作镇定。她知道,任何软弱都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唯有隐忍才能等待转机。
囚徒生涯中,吕雉与刘邦的谋士审食其朝夕相伴,相互扶持。审食其对吕雉忠心耿耿,这份患难情谊在日后成为宫廷秘闻,也为吕雉掌权埋下伏笔。在楚营的煎熬让吕雉彻底褪去了乡野妇人的温婉,她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复杂,更看清了权力场上的生存法则 —— 要么成为刀俎,要么沦为鱼肉。
公元前 203 年,楚汉鸿沟划界,吕雉与刘邦家属终于被放回汉营。当她满怀期待地回到丈夫身边时,却发现刘邦身边早已多了一位年轻貌美的戚夫人。戚夫人能歌善舞,深得刘邦宠爱,此时已生下皇子刘如意。吕雉看着眼前的情景,心中五味杂陈,但多年的磨难让她学会了不动声色。她知道,此刻的隐忍是为了将来的反击。
刘邦称帝后,立长子刘盈为太子,吕雉为皇后。但戚夫人恃宠而骄,不断在刘邦面前吹枕边风,哭诉刘盈仁弱,不如刘如意聪慧,请求改立太子。刘邦本就觉得刘盈性格不像自己,对戚夫人的请求渐生动摇,多次在朝堂上提出易储之事。
“如意类我,盈不类我。” 刘邦的这句话像一根刺扎在吕雉心头。她深知,一旦太子被废,自己和儿子的下场将不堪设想。多年的苦难让她明白,必须主动出击才能掌握命运。吕雉开始秘密联络朝中大臣,寻找稳固太子地位的方法。
当刘邦在朝堂上再次提出易储时,御史大夫周昌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周昌口吃,激动之下更是说不出完整的话:“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吕雉得知后,亲自跪在周昌面前致谢:“微君,太子几废。” 这一跪,不仅是对周昌的感激,更是向朝臣传递出她保卫太子的决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