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九年(公元 204 年)秋,冀州邺城的上空被战火熏得通红。曹操率领的曹军攻破了这座袁绍集团的核心城池,喊杀声、马蹄声与百姓的哭喊声交织在一起,打破了北方重镇往日的繁华。在袁氏府邸深处,一间偏僻的厢房里,一位身着素色衣裙的女子正紧抱着年幼的侄子,瑟瑟发抖。她面容憔悴,却难掩眉宇间的清丽,一双杏眼盛满了恐惧与不安 —— 她就是袁绍次子袁熙的妻子,后来被后世誉为 “洛神” 原型的甄宓。
甄宓,史称 “文昭甄皇后”,出身于东汉末年的世家大族 —— 中山甄氏。她的祖上甄邯曾在西汉末年官至大司马,封承阳侯,历经两汉四百余年,甄氏家族始终是河北地区的望族,家境殷实,声望显赫。甄宓生于光和五年(公元 182 年),是甄逸的最小女儿。据《三国志?魏书?后妃传》记载,甄宓出生时便带有传奇色彩:“后自少至长,不好戏弄。年八岁,外有立骑马戏者,家人诸姊皆上阁观之,后独不行。诸姊怪问之,后答言:‘此岂女人之所观邪?’” 一个八岁女童,便能说出如此符合礼教规范的话,足见其早慧与端庄。
甄宓的贤德,在年少时便已显露。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黄巾起义后,各地饥荒频发,粮价飞涨,许多百姓流离失所。甄家作为世家大族,囤积了大量粮食,趁机用粮食换取百姓的珠宝财物。此时年仅十余岁的甄宓,看到家中的做法,忧心忡忡地对母亲说:“今世乱而多买宝物,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又左右皆饥乏,不如以谷振给亲族邻里,广为恩惠也。” 这番话让母亲恍然大悟 —— 乱世之中,财富只会招来祸患,而恩惠才能赢得人心。甄家随即开仓放粮,救济乡邻,不仅保全了家族,更让甄宓的贤名在河北一带传开。
除了贤良,甄宓还极具学识。东汉时期,女子读书并不常见,但甄宓却 “年九岁,喜书,视字辄识,数用诸兄笔砚”。兄长们打趣她:“汝当习女工,用书为学,当作女博士邪?” 甄宓却反驳道:“闻古者贤女,未有不学前世成败,以为己诫。不知书,何由见之?” 她不仅通读儒家经典,还对历史兴衰有着自己的见解,这种学识与眼界,在当时的女性中极为罕见。
甄宓的少女时代,正是东汉王朝分崩离析的开端。黄巾起义、董卓乱政、关东诸侯讨董,天下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河北地区被袁绍占据后,甄氏家族为了巩固地位,将年仅十七岁的甄宓嫁给了袁绍的次子袁熙。袁熙当时官至幽州刺史,相貌俊朗,性格温和,两人的婚姻本是门当户对的佳话。婚后,袁熙前往幽州赴任,甄宓则留在邺城,侍奉袁绍的妻子刘夫人。这段时间,甄宓恪守妇道,孝顺公婆,将袁府的内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刘夫人对她十分满意,甄宓的贤名也进一步传开。
然而,平静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袁绍与曹操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建安五年(公元 200 年),官渡之战爆发。袁绍率领十万大军与曹操的两万兵力对峙,最终因战略失误、内部不和而惨败。官渡之战后,袁绍集团元气大伤,曹操逐渐统一了中原地区。建安七年(公元 202 年),袁绍病逝,他的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为了争夺继承权,互相攻伐,袁氏集团分崩离析。曹操趁机北上,于建安九年(公元 204 年)攻破邺城,袁氏集团彻底覆灭 —— 这也成为甄宓人生的第一个重大转折点。
曹军攻破邺城的那一天,整个袁府陷入了混乱。袁绍的妻子刘夫人知道大势已去,为了保全性命,她带着甄宓和年幼的孙子(袁熙之子)躲进了厢房,并将甄宓的头发散开,用污垢涂在她的脸上,试图让她看起来丑陋不堪,避免被曹军士兵侮辱。然而,命运的齿轮早已为甄宓安排好了新的轨迹 —— 曹操的长子,时任五官中郎将的曹丕,在进入袁府后,一眼就注意到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女子。
据《魏略》记载,曹丕进入袁府时,刘夫人坐床上,而甄宓则 “怖,以头伏姑膝上”。曹丕见状,问道:“刘夫人云何如此?令新妇举头!” 刘夫人只好让甄宓抬起头,曹丕 “见其颜色非凡,称叹之”。曹操得知曹丕对甄宓有意后,便做主将甄宓嫁给了曹丕。对于甄宓而言,这场婚姻充满了无奈 —— 她刚刚经历了夫家覆灭的痛苦,如今却要嫁给仇敌的儿子,可在乱世之中,一个女子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她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
甄宓嫁给曹丕后,很快凭借自己的贤德与智慧,赢得了曹丕的宠爱和曹操夫妇的认可。当时曹丕年仅十八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而甄宓二十二岁,比曹丕年长四岁,但她成熟稳重,温柔体贴,不仅将曹丕的生活照料得无微不至,还对曹操的妻子卞夫人(武宣皇后)极为孝顺。建安十六年(公元 211 年),卞夫人随曹操西征马超,在途中生病,留在孟津休养。甄宓当时正怀有身孕(后来生下曹叡),无法亲自前往探望,便日夜担忧,常常流泪。后来卞夫人康复归来,甄宓亲自到城外迎接,看到卞夫人平安无事,激动得泪流满面。卞夫人感动不已,对身边的人说:“此真孝妇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