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史的长河里,提及乱世英雄,世人多会想到 “力拔山兮气盖世” 的项羽,或是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的周瑜。可在西晋末年那个 “王纲解纽,群雄逐鹿” 的黑暗时代,却有一位年仅十三岁的少女,身着轻甲、手持利剑,在万军围困中杀出一条血路,以一己之力拯救了一座城池、数千百姓。她就是荀灌娘 —— 这个名字或许不如穆桂英、樊梨花那般家喻户晓,却在《晋书》《资治通鉴》中留下了确凿的记载,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 “忠” 与 “勇” 的重量,成为乱世中一抹耀眼的红妆亮色。
那是一个 “永嘉之乱” 刚过、中原大地满目疮痍的年月:西晋皇室仓皇南渡,北方陷入 “五胡乱华” 的混战,南方则豪强割据、兵戈不休。公元 317 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健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可长江中游的荆州、豫州一带,仍被各路军阀牢牢掌控,今天你攻我守,明天他叛我降,百姓在战火中流离失所,连地方官员都朝不保夕。荀灌娘的父亲荀崧,就是在这样的乱世里,担任着襄城太守、都督荆州江北诸军事,驻守在宛城(今河南南阳)—— 这座曾是东汉南都的古城,此刻正成为各路势力争夺的焦点。
荀崧并非寻常文臣,他出身于魏晋名门 “颍川荀氏”—— 这个家族曾走出过荀彧、荀攸等辅佐曹操的顶尖谋士,家风里既有儒家的忠义,也有乱世生存的谋略。永嘉之乱时,荀崧带着家人辗转南下,被司马睿任命为襄城太守后,便一心想守住宛城这片净土。可乱世之中,“守土” 二字谈何容易?
公元 322 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降临宛城。领兵来犯的,是当时盘踞在荆州一带的军阀杜曾。杜曾本是西晋将领,后来趁乱拥兵自重,此人骁勇善战,麾下士兵多是从北方逃来的流民,个个悍不畏死,素有 “荆州之虎” 的称号。他此次攻打宛城,一是看中宛城地处中原与南方的交通要冲,战略位置重要;二是想夺取宛城的粮草 —— 当时中原大旱,粮草成为各路军阀争夺的核心资源。
杜曾的军队来得极快,等荀崧察觉时,敌军已经团团围住了宛城。站在宛城的城楼上,荀崧看着城外密密麻麻的营帐,听着敌军的呐喊声,眉头拧成了疙瘩。他身边的参军低声说道:“太守,杜曾至少带了五千人,而我们城中的士兵满打满算也只有一千出头,还有一半是刚招募的百姓,根本没经过正规训练。”
荀崧沉默着点头,目光扫过城下:杜曾的士兵正拿着云梯往城墙上爬,城上的守军拼命往下扔石头、射箭,可敌军像潮水一样,一波退了,一波又涌上来。城墙下已经堆满了尸体,鲜血顺着城墙的缝隙往下流,染红了护城河的水。
“粮草还能撑多久?” 荀崧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
“最多只能撑十天了。” 粮官的回答让周围的将领都低下了头 —— 没有粮草,就算士兵再勇猛,也撑不了多久。
荀灌娘这年刚满十三岁,按照当时的习俗,这个年纪的女孩本该待在深闺里学习女红、读书识字,可荀灌娘从小就和别的女孩不一样。她跟着父亲四处奔波,见惯了战火纷飞,也听父亲讲过不少家族先辈的忠义故事。父亲练兵时,她会偷偷站在一旁看;父亲和将领们讨论军情时,她会躲在屏风后听。久而久之,她不仅学会了骑马射箭,还对兵法战术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
这天傍晚,荀灌娘听说父亲在城楼上督战,便偷偷换上一身男装,跟着丫鬟溜到了城楼附近。她扒着城墙的缺口往下看,正好看到杜曾的军队发起新一轮猛攻:一个敌军将领挥舞着大刀,一下子砍倒了两个守城的士兵,眼看就要爬上城墙,城上的校尉急忙冲上去,和他缠斗在一起,最后两人双双从城墙上摔了下去,再也没起来。
荀灌娘的心一下子揪紧了,她看到父亲站在城楼中央,头发已经白了好几根,脸上满是愁容,却依旧挥舞着佩剑,大声鼓励士兵:“守住宛城!守住我们的家!” 可她也看到,有士兵因为饥饿倒下,有百姓在城角落里哭泣 —— 他们都是宛城的子民,是父亲要守护的人。
“小姐,我们快回去吧,这里太危险了。” 丫鬟拉着荀灌娘的袖子,声音发抖。
荀灌娘却摇了摇头,眼睛里闪着坚定的光:“不行,我们不能就这么等着。城里没有粮草,外面没有援军,再这样下去,宛城迟早会被攻破的。”
“可是…… 可是大人都没办法,我们能做什么呢?”
“我去找父亲。” 荀灌娘说完,转身就往城楼上去。
荀崧正在和将领们商议对策,有的将领说 “不如投降,还能保百姓一命”,有的说 “要和城池共存亡”,吵得不可开交。就在这时,一个清脆的声音从门口传来:“父亲,女儿有一计,可解宛城之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