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欢听了娄昭君的话后,心中大为震动。他仔细权衡利弊后,最终决定听从娄昭君的建议,放弃给侯景增兵的计划。事实证明,娄昭君的判断极为精准。沙苑之战最终以东魏军队的失败告终,但高欢主力得以保全。更重要的是,侯景因未获兵权,始终无法形成足以抗衡高欢的势力。后来,高欢临终前特意叮嘱儿子高澄:“景专制河南十四年矣,常有飞扬跋扈志,顾我能养,岂为汝驾御也!” 这番话恰恰印证了娄昭君早年对侯景野心的洞察。若当初高欢听从侯景之请,给予其两万精锐,恐怕东魏早已陷入 “尾大不掉” 的混乱局面,高欢辛苦打下的基业也将岌岌可危。
沙苑之战后,东魏虽元气大伤,但在高欢的苦心经营下,逐渐恢复元气。而娄昭君在此期间,除了为高欢出谋划策外,更以 “贤内助” 的身份,稳定后方秩序。当时,东魏与西魏、南梁常年交战,境内百姓流离失所,粮食短缺问题严重。娄昭君主动削减王府开支,将节省下来的财物用于赈济灾民。她还亲自组织府中侍女、仆从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以实际行动带动地方官员关注民生。史载她 “性俭约,不好华丽,躬纺绩,给六宫用”,这种节俭务实的作风,不仅为东魏政权赢得了民心,也为高欢树立了良好的政治形象。
东魏武定五年(公元 547 年),高欢在与西魏的长期对峙中积劳成疾,病逝于晋阳(今山西太原)。高欢的离世,给刚刚稳定下来的东魏政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时间,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手握重兵的侯景趁机在河南叛乱,投靠南梁;西魏宇文泰率军东进,企图趁火打劫;东魏内部,部分宗室贵族与老臣对高欢之子高澄的执政能力表示怀疑,暗中蠢蠢欲动。
面对这一 “内忧外患” 的危急局面,年仅 19 岁的高澄惊慌失措,甚至一度想要逃离晋阳,以避风头。就在此时,娄昭君挺身而出,以 “太后” 的身份(高欢被追尊为神武帝,娄昭君为神武明皇后)稳定局势。她首先召集高欢留下的核心重臣,如高岳、斛律金、段韶等人,在王府中召开紧急会议。会上,娄昭君言辞恳切地说道:“神武皇帝一生征战,为的就是保住这方土地与百姓。如今他虽离世,但我等仍在,岂能让他毕生心血毁于一旦?” 她细数高澄多年来跟随高欢处理政务、领兵作战的经历,力证其 “有勇有谋,足以承继大业”,并以家族与国家的大义,劝说众臣辅佐高澄。
为了打消众臣的疑虑,娄昭君还当场作出承诺:“若澄有失德之处,诸位可直接向我进言,我必当严加管教。但在此危难之际,若有人敢怀有二心,背叛高家,我娄氏与诸位一同诛之!” 她的话语掷地有声,眼神中透露出的坚定与威严,让在场的重臣们深受触动。最终,高岳、斛律金等人纷纷表示,愿意誓死效忠高澄,辅佐其稳定政权。
与此同时,针对侯景的叛乱,娄昭君与高澄共同制定了 “剿抚并用” 的策略。她深知侯景麾下的士兵多为六镇流民,因生活困苦才跟随侯景叛乱。于是,她下令赦免那些被迫参与叛乱的士兵及其家属,并承诺给予他们土地与粮食,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这一举措极大地动摇了侯景的军心,许多士兵纷纷倒戈,投向高澄。而对于侯景本人,娄昭君则力主派遣大将慕容绍宗率军征讨。她告诉高澄:“绍宗素有谋略,且与侯景相识多年,深知其用兵之道,派他出征,必能取胜。” 果然,慕容绍宗在涡阳之战中大败侯景,迫使侯景率领残部南逃,彻底解除了东魏的最大威胁。
在抵御西魏入侵的过程中,娄昭君同样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眼光。当时,宇文泰率领西魏军队直逼晋阳,高澄想要亲自率军迎敌。娄昭君却劝阻道:“你刚刚执掌大权,朝中局势尚未稳定,若亲自出征,一旦后方出现变故,后果不堪设想。不如让段韶率军出征,你留在晋阳坐镇,安抚民心,调度粮草。” 高澄听从了娄昭君的建议,任命段韶为帅,抵御西魏军队。段韶果然不负众望,在晋阳城外大败宇文泰,成功击退了西魏的进攻。
经过一系列的举措,娄昭君不仅帮助高澄稳定了政权,还彻底化解了高欢离世后的危机。在此过程中,她 “临危不乱,运筹帷幄” 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东魏政权真正的 “定海神针”。而高澄也在娄昭君的辅佐下,逐渐成熟起来,开始展现出卓越的执政能力,为日后北齐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东魏武定七年(公元 549 年),高澄在准备接受孝静帝禅位之际,被厨师兰京刺杀身亡。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再次将东魏政权推向了风口浪尖。此时,高欢的次子高洋(娄昭君所生)挺身而出,迅速平定了叛乱,掌控了朝政大权。
高洋与高澄的性格截然不同。高澄锋芒毕露,而高洋则深沉内敛,甚至在早年常常被人视为 “愚钝”。但娄昭君深知,高洋看似 “愚钝” 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极为聪慧且果决的心。在高澄遇刺后,娄昭君第一时间召见高洋,对他说道:“如今你兄长遇害,朝野上下都在看着你。你若退缩,高家必将万劫不复。你要记住,身为高家子弟,当以家族与国家为重,切勿被一时的困难吓倒。” 在娄昭君的鼓励与支持下,高洋迅速稳定了局势,并于次年(公元 550 年)废黜孝静帝,建立北齐,定都邺城(今河北临漳),高洋即北齐文宣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