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八年(634 年)的长安,春光明媚。太极宫的朝会上,一份来自西南雪域的使者文书,打破了朝堂的平静。文书落款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七个字,让满朝文武第一次认真审视这个崛起于青藏高原的政权。
彼时的唐朝,正处在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之治” 的黄金时代。东突厥已被平定,西域诸国臣服,长安成为万国来朝的东方都城。而吐蕃,这个在松赞干布手中完成统一的政权,正以锐不可当之势崛起:他们征服了羊同、苏毗等部落,疆域东抵松州(今四川松潘),西达象雄(今西藏阿里),南至雅鲁藏布江流域,北接吐谷浑(今青海一带)。松赞干布年仅二十余岁,却已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雄才大略 —— 他不仅统一了分裂的吐蕃各部,还仿照唐朝制度制定官制、法律,更渴望引入中原文明,让吐蕃从部落联盟走向成熟的王国。
这次吐蕃使者的到来,带着松赞干布的迫切请求:“请许尚公主,奉表求和亲,永结盟好。” 唐太宗李世民沉吟片刻,并未立刻应允。彼时唐朝对吐蕃了解尚浅,且周边突厥、吐谷浑等政权也纷纷求亲,太宗不愿轻易许诺。使者带着 “未得公主” 的消息返回逻些(今西藏拉萨),为了掩饰挫败,他对松赞干布谎称:“初至长安,天子待我甚厚,本欲许婚,然吐谷浑王亦在长安求亲,天子意动,故未决。”
这番话点燃了松赞干布的怒火。年轻的赞普认为,吐谷浑竟敢阻挠吐蕃与大唐的结盟,是对吐蕃尊严的挑衅。贞观十二年(638 年),松赞干布亲率二十万大军,先破吐谷浑,再攻党项、白兰等部落,最后陈兵松州城下,派使者对唐朝喊话:“若不许嫁公主,我必率军深入,夺取长安!”
消息传回长安,太宗震怒。他派吏部尚书侯君集为行军大总管,率五万精兵反击。唐军的战斗力远超吐蕃预期,侯君集麾下将领牛进达夜袭吐蕃军营,斩杀千余人。松赞干布这才意识到,唐朝的强盛远非吐谷浑可比。他立刻撤军,派使者带着黄金、珍宝前往长安谢罪,再次恳请和亲:“此前年幼无知,冒犯天威,今愿献金五千两、珍宝数百件,只求天子赐婚,永为藩属。”
这一次,太宗看到了松赞干布的诚意,也意识到吐蕃的实力 —— 若能以和亲安抚这个西南强国,既可避免边境战乱,又能将大唐文明传播至雪域,实为 “不战而屈人之兵” 的良策。他召集群臣商议:“吐蕃远在西陲,路途艰险,亲公主前往,需有大智大勇。朕之女儿,皆娇生惯养,恐难承受风霜。诸卿以为,当择何人?”
朝堂之上,一片沉默。就在此时,一个柔弱却坚定的声音响起:“臣女李氏,愿往吐蕃,为陛下分忧,为唐蕃结好。”
说话的,是唐太宗的远房宗室女 —— 时年十六岁的李氏。她虽非太宗亲生,却自幼养在宫中,聪慧过人,熟读经史,不仅精通琴棋书画,还略懂医术、农桑。太宗见她眼神澄澈,态度坚决,心中一动:此女有胆识、有学识,若为和亲公主,必能担此重任。他当即下诏:封李氏为 “文成公主”,择吉日启程前往吐蕃。
贞观十五年(641 年)正月,长安的寒风尚未消散,文成公主的和亲队伍已在城外集结。这支队伍堪称 “移动的大唐文明宝库”:除了文成公主的贴身侍女、护卫,还有工匠、农技人员、医师、僧人共数百人;携带的物资更是包罗万象 —— 经卷(含佛教经典《金刚经》《大般若经》等)、医书(《医方大全》《四部医典》初稿)、农书、种子(小麦、水稻、蔬菜、桑苗等)、工具(纺织机、农具、冶炼工具)、乐器(琴、瑟、笛)、绸缎、金银器,甚至还有一尊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佛像。
临行前,太宗亲自为文成公主送行。他将一面 “日月宝镜” 交给她:“此镜可照见家乡,若你思念长安,便取出一看。” 文成公主接过宝镜,跪地叩首:“陛下放心,臣女此去,必不负大唐,不负陛下,让唐蕃世代友好,让文明传至雪域。” 她的声音虽略带哽咽,却字字铿锵。
同行的,还有江夏王李道宗 —— 太宗任命他为 “送亲使”,护送文成公主至吐蕃。李道宗是唐朝名将,曾参与平定东突厥、吐谷浑,经验丰富,有他在,既能保障队伍安全,也体现了唐朝对此次和亲的重视。
队伍出发时,长安百姓纷纷涌上街头,争相目睹文成公主的风采。有人叹息:“如此娇美女子,要去那苦寒之地,实在可怜。” 也有人敬佩:“公主为了国家安宁,甘愿远嫁,真是巾帼英雄!” 文成公主坐在装饰华丽的马车中,撩起车帘,望着熟悉的长安城郭渐渐远去,泪水终于忍不住滑落。她想起了宫中教她读书的先生,想起了一起玩耍的侍女,想起了春天长安的牡丹、秋天曲江的游船 —— 这些,都将成为遥远的回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