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穆宗应历十九年(公元 969 年)的一个清晨,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的萧府庭院里,十八岁的萧绰正握着马鞭检查马鞍上的铜钉。她身着银灰色窄袖胡服,腰间系着镶嵌绿松石的蹀躞带,乌黑的长发仅用一支玉簪束起,露出光洁的额头和锐利的眉眼。侍女阿古拉捧着刚烫好的奶茶匆匆走来:“小姐,相爷吩咐了,今日耶律贤王子要来府中议事,让您务必换上汉人襦裙。”
萧绰抬手按住腰间的蹀躞带,指尖划过悬挂的佩刀鞘:“告诉父亲,王子若要议的是草原牧场的划分,我穿胡服更方便;若要论的是汉地赋税的改革,这身衣服也碍不着我说话。” 话音刚落,院外传来马蹄声,萧绰转身时,正见耶律贤身着紫色亲王袍服,在侍卫的簇拥下走进院门。彼时谁也未曾想到,这对青年男女的相遇,将彻底改写辽朝乃至整个中国北方的历史。
萧绰出身于辽朝最显赫的萧氏家族,父亲萧思温是辽朝北府宰相,母亲是辽太宗的长女燕国大长公主。按照辽朝 “皇族耶律氏、后族萧氏” 的联姻传统,萧绰自出生起就注定要与皇室产生羁绊。但与其他养在深闺的贵族女子不同,萧思温从不限制女儿的爱好 —— 他不仅教萧绰读《论语》《汉书》,还允许她跟着兄长们学习骑射、研读兵法。在萧府的藏书阁里,萧绰最爱读的是《史记?高祖本纪》,每当看到刘邦在楚汉相争中屡败屡战,最终建立汉朝时,她总会忍不住对侍女说:“大丈夫当如此,女子为何不可?”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应历十九年二月。辽穆宗耶律璟在怀州(今内蒙古巴林右旗)狩猎时,被醉酒的近侍刺杀。消息传到上京时,萧思温正在府中与耶律贤密谈。当时辽朝宗室诸王手握兵权,个个觊觎皇位,萧思温当机立断,派心腹护送耶律贤前往怀州,同时让萧绰带人封锁上京城门,防止宗室诸王趁机作乱。那一夜,萧绰身披铠甲,手持长枪,站在上京南门楼上,看着城下涌动的士兵和百姓,第一次感受到权力的重量。当耶律贤带着穆宗的灵柩返回上京,在萧思温的拥戴下登基为帝(辽景宗)时,他在城楼上握住萧绰的手说:“今日若没有你,我恐难成大事。”
同年五月,萧绰被册封为皇后。按照辽朝旧制,皇后仅负责后宫事务,不得干预朝政。但景宗自幼体弱多病,登基后更是时常卧病在床,无法处理政务。一日,景宗看着堆积如山的奏折,对萧绰说:“你素知朝政,不如代我批阅,若有疑难,再与大臣商议。” 萧绰没有推辞,她先从熟悉的草原事务入手,将牧场划分、部落纠纷等奏折逐一处理,又召来汉臣韩德让询问汉地赋税制度,很快就熟悉了朝政运作。
乾亨元年(公元 979 年),宋太宗赵光义亲率大军攻打辽朝的属国北汉,北汉皇帝向辽朝求援。景宗召集群臣议事,武将们纷纷请战,主张派兵救援北汉,而文臣们则担心宋朝兵力强盛,建议暂时妥协。就在双方争论不休时,萧绰站出来说:“北汉是我朝屏障,若北汉灭亡,宋朝下一步必攻我幽云十六州。如今宋军长途奔袭,粮草不足,我军可派一支精锐骑兵绕至宋军后方,截断其粮道,再以主力部队正面迎敌,必能大胜。” 景宗采纳了萧绰的建议,派耶律沙、耶律休哥率军救援北汉。不久后,辽军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大败宋军,宋太宗中箭逃走,史称 “高梁河之役”。经此一役,萧绰的军事才能得到满朝文武的认可,景宗正式下诏:“皇后萧氏,明达治道,宜协理国政,凡军国大事,皆可与皇后议之。”
乾亨四年(公元 982 年)九月,辽景宗在云州(今山西大同)行宫病逝,年仅三十五岁。临终前,景宗握着萧绰的手,将年仅十二岁的太子耶律隆绪托付给她:“皇子年幼,国家多难,你当勉力维持,勿负辽室。” 此时的辽朝,内有宗室诸王拥兵自重,外有宋朝虎视眈眈,萧绰抱着年幼的太子,在景宗的灵柩前哭着对大臣们说:“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奈何?” 韩德让、耶律斜轸等大臣当即上前表态:“愿效死力,辅佐太后与幼主。”
十月,萧绰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改元统和,尊号 “承天太后”。为了稳定政局,萧绰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首先,她任命韩德让为南院枢密使,总领汉人事务;耶律斜轸为北院枢密使,掌管契丹军事;耶律休哥为南京(今北京)留守,防备宋朝进攻。其次,她下令将宗室诸王的兵权收归中央,让他们前往上京居住,由朝廷供养,从而消除了内部叛乱的隐患。
韩德让与萧绰的渊源,要追溯到两人的青年时期。早在萧绰出嫁之前,萧思温就曾与韩德让的父亲韩匡嗣约定,将萧绰许配给韩德让。后来因景宗选妃,这门婚事才未能成行。景宗去世后,韩德让成为萧绰最信任的大臣,他不仅在政治上为萧绰出谋划策,还在军事上帮助她稳定边疆。有一次,宋朝派使者前往辽朝,看到韩德让与萧绰、辽圣宗同坐一桌议事,回去后向宋太宗报告说:“辽朝政事皆由韩德让与萧太后决断,圣宗不过是个傀儡。” 宋太宗听后,认为辽朝 “母寡子弱,权臣专权”,正是攻打辽朝的好时机,于是在雍熙三年(公元 986 年)发动了 “雍熙北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