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王家的车队已在货栈外集结完毕。王琨清点好车马人手,准备出发前往父城。刘圭亲自前来送行,将一份盖有刘氏印信的货单郑重交给王琨,特意叮嘱道:“王管事,劳烦你将此单交由父城县衙签验,证明生铁交割完毕,我等也好与官府对账。”
王琨接过单子扫了一眼,上面清晰写着“襄城刘氏购入生铁陆佰斤”,落款有刘圭的签名和印鉴。他并未多想,只觉得这是寻常手续,便随手塞入怀中,满口答应:“刘家主放心,小事一桩。兄弟们,出发!”
车队缓缓驶出襄城。路上,几个押车的伙计凑在一起低声议论。
“头儿,这刘老头怎么突然这么大方,单独找咱们运货?”
“就是,往常不都是凑够了大批货物才一起走吗?”
王琨骑在马上,闻言嗤笑一声,得意道:“你们懂什么?这叫私活!不走公账,赚到的运费,咱们自己兄弟分了便是!这刘圭平日里抠搜,这次怕是急着用铁,才肯出这价钱。”
他对手下人的议论不以为意,反而觉得是桩美差。事实上,他利用职务之便接这种“私活”中饱私囊,早已不是第一次了。
一路无话,车队顺利抵达父城县衙。王琨不敢多耽搁,径直找到衙署负责此事的书吏,递上了刘圭给的那张凭证。
早已得到李县令吩咐的书吏,验看凭证无误后,便引领王琨等人前往库房。库房吏员按照指示,指挥民夫将一块块沉重的生铁搬上王家的车队。王琨在一旁看着,只觉得这六百斤生铁看起来着实不少,堆了满满几大车,但也未觉有异。
装车完毕,书吏又拿来一本厚厚的官仓出入账册,对王琨道:“这位管事,按规矩,需请您在此签收,证明货物如数领取。”
王琨上前,粗略扫了一眼账册上“生铁”那一栏,看到数量单位是“斤”,后面似乎写着数字,他也未及细看具体是多少,只想尽快办完手续,便在“签收人”一栏潦草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并按了手印。
李县令在不远处看似随意地巡视,实则密切关注着。见手续完成,他便示意放行。王琨如释重负,立刻带领车队离开了县衙。
他们刚走,林昊便从后堂转出。李县令将账册奉上,指着王琨签名的那一行:“林老板,您看,按您的吩咐,办妥了。”
林昊目光落在账册上,只见“付襄城刘氏生铁”后,数量的空格处,书吏原本预留了位置。他微微一笑,提起笔,在空位上清晰地加了一个“壹”字,使数量变成了“壹仟陆佰斤”。
“好了,”林昊放下笔,语气平静却带着寒意,“可以准备收网了。”
数日后,王琨的车队返回襄城,将生铁运至刘氏工坊。刘圭亲自验收,却当着众人的面,脸色陡然沉了下来!
“王管事!”刘圭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怒气,“这数目不对吧?我订购的是一千六百斤生铁,这里为何只有六百斤?还有一千斤何在?”
王琨一听,顿时懵了,急忙辩解:“刘家主,您莫不是记错了?您给我的货单上明明写的是六百斤!怎会是一千六百斤?” 他下意识去怀里掏那张凭证,却发现早已作为签收依据留在了父城县衙,顿时冷汗就下来了。
“胡说八道!”刘圭勃然大怒,演技十足,“白纸黑字,我岂会弄错!是一千六百斤!定是你途中做了手脚!”
王琨百口莫辩,他接的是私活,根本不敢入王家的公账,哪里有什么正式契约对证?他只能反复强调:“就是六百斤!你给我的单子就是六百斤!我有人证!车队的人都可作证!”
“你的人自然帮你说话!”刘圭不依不饶,“此事必须请王家主主持公道!”事情很快闹到了王氏家主王岱面前。
王岱听完双方陈述,心中已然明了。他深知王琨此人虽有些贪图小利、利用职权接点私活的毛病,但胆子绝没有大到敢私自吞没上千斤生铁的地步。这背后定然另有蹊跷。
无论如何,王琨是王家的人,此事若坐实,不仅王琨性命难保,王家的声誉也将扫地,在联盟中的威信必然受损。为了家族利益,他必须将此事压下去,至少不能以“贪墨官铁”这样的重罪定论。
想到这里,王岱脸上挤出一丝缓和的笑容,对刘圭拱手道:“刘家主,息怒,息怒。依老夫看,此事或许其中有些误会。王琨办事不力,冲撞了刘家主,老夫代他向你赔个不是。” 他先定性为“误会”和“办事不力”,试图将大事化小。
王琨见家主有意维护自己,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连忙跪倒在地,急声辩解道:“家主明鉴!属下冤枉啊!属下就是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贪墨这么多生铁!那日、那日刘家主交给我的货单,上面清清楚楚写的就是六百斤!绝无虚假!属下敢对天发誓!”
他越说越激动,转向刘圭:“刘家主,您怎能凭空说是一千六百斤?这、这分明是……” 他想说“诬陷”,但在王岱的眼神制止下,硬生生咽了回去,转而强调证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