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诚》终章。
一路上,他每到交通要道,就打听弟弟的消息。
途中盘缠用光了,只能靠乞讨前行。
过了一年,张讷来到了金陵。
此时的他衣衫褴褛,千疮百孔,弯着腰在路边行走。
偶然间,他看到十几个人骑着马经过,赶忙躲到路边。
队伍里,一个官长模样的人,年纪四十岁左右,身边跟着健壮的士兵,骑着高头大马,在前后奔腾。
还有一个少年,骑着一匹小马,不断地打量张讷。
张讷觉得对方是贵公子,不敢抬头直视。
少年突然停下马鞭,驻马稍歇,接着猛地跳下马,喊道:“这不是我哥哥吗!”
张讷抬头仔细一看,竟然是张诚。
兄弟俩激动地握着手,忍不住放声大哭。
张诚哭着说:“哥哥,你怎么落魄成这个样子啊?”
张讷把这些日子的经历说了出来,张诚听了更加悲痛。
骑马的人纷纷下马,询问缘故,张诚把事情告知官长。
官长听后,命令手下让出一匹马,让张讷骑上,一行人一起而归,回到官长家中。
到家后,官长详细询问事情的来龙去脉。
原来,当初老虎叼着张诚离开后,不知什么时候,把他丢在路边。
张诚在路边躺了一夜。
正好张别驾从京城回来,路过这里,看到张诚容貌斯文,心生怜悯,把他扶起来,张诚渐渐苏醒。
张诚说起自己的家乡,却发现,不知这是啥地方。
张别驾他他带回家,为他伤口敷药,过了几天,张诚痊愈。
张别驾没有儿子,就把张诚当作自己的儿子。
这次他们正好出来游玩。
张诚把这些事,详细告诉了哥哥。
正说着,张别驾走了进来,张讷赶忙上前拜谢。
张诚走进内室,捧出一件丝绸衣服,递给哥哥。
接着摆上酒席,大家一起叙谈。
张别驾问:“你们家族在河南,有多少壮丁?”
张讷回答:“没有多少。父亲年轻时是山东人,后来流落到河南。”
张别驾惊讶地说:“我也是山东人。你家在哪个地方?”
张讷说:“曾经听父亲说过,是东昌管辖的地方。”
张别驾更加惊讶:“我们是同乡啊!为什么会搬到河南去呢?”
张讷说:“明朝末年清兵入侵,抓走了我的生母。
父亲遭遇战乱,家破人亡。
之前在西边做生意,往来次数多了,就留在那里了。”
张别驾又急忙问:“你父亲叫什么名字?”
张讷如实告。
张别驾听后,瞪大眼睛看着张讷。
他低头思索片刻,急忙走进内室。
不一会儿,太夫人走了出来。
大家纷纷下拜,行礼完毕,太夫人问张讷:“你是张炳之的孙子吗?”
张讷回答:“是的。”
太夫人听后大哭起来,对张别驾说:“这是你的弟弟啊。”
张讷和张诚兄弟俩,都很疑惑,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太夫人说:“我嫁给你父亲三年后,遭遇战乱流离,被抓到北方。
在黑固山那里待了半年,生下了你哥哥。
又过了半年,黑固山死了,你哥哥因为补入军籍,迁到这里做官。
现在已经卸任了。
我时时刻刻想念家乡,就脱离了军籍,恢复了原来的族谱。
多次派人到山东,寻找你们的消息,却一点音讯都没有。
谁知道你父亲,搬到西边去了呢!”
她对张别驾说:“你把弟弟当作儿子,这可是折福的事啊!”
张别驾有些尴尬:“之前问张诚,他没说自己是山东人,想来是年纪小不记得了。”
大家按照年龄排序:张别驾四十一岁,是老大;张诚十六岁,最小;张讷二十二岁,排行老二。
张别驾得了两个弟弟,非常高兴。
和他们同吃同住,也知道了一家人离散的缘由,打算回老家。
太夫人担心,回去后不被接纳。
张别驾说:“能接纳就一起生活。
不能接纳就分开过。
天下哪有不认父亲的道理?”
张别驾卖掉房子,置办行装,很快就向西出发。
回到家乡后,张讷和张诚先飞奔回家告诉父亲。
自从张讷离开后,牛氏不久也去世了,父亲孤孤单单,一个人对影自怜,唉声叹气。
忽然看到张讷回来了,父亲又惊又喜,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再看到张诚,更是高兴,只是不停地流泪。
兄弟俩又告诉他,张别驾和太夫人也要来了,父亲听了,一下子愣住了。
既高兴不起来,也悲伤不出来,呆呆地站在那里。
没过多久,张别驾进来了,向父亲行礼。
太夫人拉着父亲,两人相对而哭。
看到屋里屋外站满了丫鬟、仆人,父亲站也不是,坐也不是。
张诚没看到母亲,一打听,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顿时哭得昏死,好一会儿才苏醒。
张别驾拿出钱来,建造楼阁;请来老师教导两个弟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