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深夜,篝火渐渐燃成一堆炭火,旁边的石子被烧得发红。炎帝随手捡起几块,有圆的,有扁的,有棱角分明的,在地上摆出不同的形状。他拿起一块最圆的石子,放在最上方,代表高悬的太阳;又取一块稍扁的石子,放在旁边,代表温柔的月亮;三块并排的石子,象征远处连绵的山峦;五块围成圈的石子,模拟着蜿蜒的水流。他盯着这些石子,忽然意识到,这些简单的符号或许能记录天地的变化,能让后人看懂前人留下的经验。
于是,他取来坚硬的燧石,在洞穴最平整的石壁上刻画。他用连续的横线“▄▄▄”代表阳,象征着天、火、山——那些热烈、坚硬、向上的事物;用中间断开的横线“▄▄ ▄▄”代表阴,象征着地、水、泽——那些温润、柔软、包容的存在。他将这两种符号组合,试着记录日出日落:“▄▄▄ ▄▄ ▄▄▄”代表黎明,阳气渐升;“▄▄ ▄▄ ▄▄▄ ▄▄ ▄▄”代表黄昏,阴气渐长。这便是《连山易》最初的雏形,以“艮”为首卦,取山之连绵不绝、万物生于大地之意,仿佛烈山的层峦叠嶂,承载着先民对自然最朴素也最虔诚的认知。
春去秋来,当第一阵秋风掠过坡地,沉甸甸的谷穗在风中摇曳,掀起金色的波浪。炎帝带着族人收割时,木耒碰撞石耜的声音,谷穗掉落的“沙沙”声,孩子们的欢笑声,交织成一首从未有过的歌谣。金黄的粟、饱满的黍、洁白的稻堆满了临时搭建的粮仓——那粮仓是用树干搭成的,离地三尺,防止潮湿与鼠患。族人们捧着谷物,放在鼻尖深深吸气,泪水浸湿了眼眶。他们第一次不必再为食物惶惶不可终日,第一次在冬天来临前,能看到满满一仓的粮食,心里有了安稳扎根的底气。
而洞穴石壁上那些简单的阴阳符号,也随着农耕的节奏不断丰富。炎帝和族人们发现,某些符号组合出现时,往往预示着降雨;另一些组合出现时,则可能迎来干旱。他们开始用这些符号记录播种的最佳时辰、收获的预兆,哪些土地适合种粟,哪些洼地适合种稻。渐渐地,这些符号成了部落里最早的“天书”,由最年长的巫祝掌管,代代相传,指引着先民顺应天时、耕耘土地。
有个梳着总角的孩童,曾好奇地问炎帝:“首领,这些道道能挡住野兽吗?”炎帝笑着摸摸他的头,指向粮仓:“它们挡不住野兽,却能让我们有足够的粮食,冬天不必冒险进山。”他望向远处的耒耜,它们正静静地靠在石壁旁,木柄已被磨得光滑,石耜的边缘也有些磨损,却在夕阳下闪着温润的光——那是被岁月与汗水浸润出的光,是文明初萌的光。
烈山的风依旧吹过坡地,只是风里不再只有松针与腐叶的气息,还多了谷物的清香。炎帝站在田垄间,看着族人弯腰收割的身影,看着孩童们在谷堆旁嬉戏,忽然明白:耒耜破开的不仅是荒地,更是先民蒙昧的生存状态;八卦初萌的不仅是符号,更是人类认识自然、顺应自然的智慧。从这天起,华夏大地有了农耕的印记,有了文明的根系,如烈山的山峦般,连绵不绝,生生不息。
喜欢虞朝的故事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虞朝的故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