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 ** 今日展现出了人类最丰富的情感变化。
人在经历剧烈情绪波动后,身体往往会感到虚弱饥饿,即便是千古一帝也不例外。
陛下,大秦原本会亡于项羽之手——就是微臣提过的那位猛将。
不过最终攻破咸阳的却是背信弃义的刘邦。
此人虽出身市井,却有过人之处。
可惜这辈子他再没机会了,微臣已取他首级。
至于他麾下那些能人异士,都被微臣收归帐下,将来定能为陛下开疆拓土。
柴髙此时已恢复常态,始皇帝也重拾 ** 威仪。
但两人都未察觉,这次推心置腹的交谈,已在他们之间筑起了牢固的信任基石。
历史上,刘邦曾因狂妄自大率军与匈奴交战,结果被困白登山。
这就是着名的白登之围事件。
公元前200年冬,刘邦轻敌冒进,中了匈奴诱敌之计,被围七天七夜,最终靠陈平之计才得以脱身。
这场战役为日后匈奴南侵埋下了祸根。
“这正是游牧民族不断入侵的开端,大秦与六国的基业在此刻已土崩瓦解,陛下现在该明白为何臣对匈奴冒顿如此戒备了吧?正是此人首创了游牧民族先统一再南侵中原的策略。
”
始皇闻言,面上闪过一丝愧色,却又暗自庆幸得了柴髙这般良臣。
既已定下应对匈奴之策,必当全力施行。
听闻匈奴统一后竟酿成如此大患,他更是心生警惕,将此列为头等要务。
他深知,兄弟阋墙不过改朝换代,外族入侵却关乎种族存亡。
正因如此,柴髙才认定始皇帝堪称明君——这位 ** 从未将疆土拱手让与外族,单此一点便足以为后世称道。
后来汉朝亦悟出此理,先安定内政,再死守长城防线,不断派兵袭扰,使匈奴难以集结。
这一时期名将辈出,尤以飞将军李广最为人称道。
始皇听得入神,这般袭扰战术甚是精妙,堪称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此乃汉初积弱之下的权宜之计,却也让匈奴疲于奔命,无力大举进犯。
经数代 ** 筹备,至汉武帝时终现转机。
元光六年(前129年)起,汉军发起长达四十四年的反击,以漠北决战为界分为两阶段。
其间三次关键战役——河南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彻底粉碎匈奴军力,累计歼敌十五万,使其再难构成威胁。
匈奴连失河南、阴山、河西等丰饶之地,被迫迁往苦寒漠北,人畜凋零,日渐衰微。
此战不仅巩固边防,更开辟了中原与西域诸国的通途。
汉武帝在征战之余,推行屯田戍边,终使北疆永固。
(
在与匈奴的征战中,汉廷为广结盟友,特遣张骞等使臣西行,由此拓开了中外往来之途。
此战告捷,不仅解除了东北、西北各族所受匈奴压迫,更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艺、手工技法与文化硕果传播四方,促成边陲各族商贸互通、和睦共处,既推动了边疆部族的发展与民族交融,亦使中原与西域诸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得以顺畅展开。
此役在军事层面更具深远影响:既壮大了骑兵建制,又积累了大规模骑战经验,更催生了战术革新。
其对古代军事理论的完善与战争实践的发展皆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虽战事亦带来军力耗损、国库空虚、民生凋敝等弊病,然较之其开创性功绩,这些代价实属次要。
始皇闻之不禁心潮澎湃。
虽其一生戎马倥偬,然多与六国周旋,从未亲历这等戍边御外的壮阔战事。
大漠孤烟令其神往,更对汉军名将卫青、霍去病等心生敬仰。
待听闻失我祁连山,使我嫁妇无颜色的匈奴悲歌时,始皇更是热血沸腾——此等功业正是其毕生所求。
陛下且安心,待臣为大秦备足粮秣,必使陛下得偿所愿,策马阴山览大漠风光。
然此皆需待运河贯通之后。
见始皇面露疑惑,柴髙随即展开水路舆图。
当蜿蜒的运河脉络呈现眼前,始皇豁然开朗——这条贯通南北的水道将成为输送国力的命脉,其运力之巨远超想象。
(爱卿深谋远虑,此实乃造福大秦的千秋之功。
始皇忆及郑国渠旧事:虽暂缓统一进程,却造就万顷沃野。
运河之利不仅在于征战补给,更可润 ** 生,调节水旱。
思及后世对杨广的苛评,始皇暗叹:若弃此水利之功,昏君之名岂非冤枉?
秦始皇听闻此事后颇有感触,自己是否也像杨广那样被世人斥为暴君?但他所筑的长城,却为后世君王抵御外族入侵立下汗马功劳。
自那以后汉朝便有了夸耀的资本。
不过汉朝确实强盛,尤其对外喊出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令外族不敢觊觎中原!始皇低声自语,这番话如雷霆般直击他内心。
这令他深以为然,暗自发誓要在有生之年为后世子孙创下如此伟业,方才配得上始皇帝的名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