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绿野”废旧车辆拆解厂。
硝烟尚未完全散去,空气中弥漫着轮胎烧焦的刺鼻气味、金属锈蚀的腥气以及一丝若有若无的血腥味。赵猛带领的特警突击队以雷霆之势攻入,成功解救出被绑架的苏晴,击毙负隅顽抗的匪徒数名,生擒主犯一名。行动干脆利落,但过程之惊险,匪徒手段之凶残、装备之精良,远超普通绑架案,再次印证了背后势力的猖狂与危险。
苏晴被紧急送往医院检查,虽身体无大碍,但精神受到的冲击不小。赵猛脸色铁青,立刻对生擒的匪徒进行突击审讯,同时下令彻查该拆解厂背景及其与幕后黑手的关联。线索直指境外,但国内必然有接应和内应。对手狗急跳墙,开始针对性的报复和灭口行动,这意味着斗争进入了更血腥、更赤裸裸的短兵相接阶段。
…
然而,风暴眼的中心,“7号基地”指挥室,在经历了王伯君离奇死亡和苏晴遭绑架的短暂震荡后,却呈现出一种异样的、更深沉的肃穆。最高级别的安保措施被启动,内部排查与反渗透程序运行到极致,但核心的工作并未停滞。
在雷霆万钧的抓捕、审讯和与隐藏对手的生死周旋之余,另一条极其重要的工作线,正在李副组长的亲自督导下,紧张而有序地铺开。
这不是针对某个具体嫌疑人的攻坚,而是针对整个系统的解剖与反思。
一间经过特殊屏蔽处理的大型会议室内,气氛庄重而凝重。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坐着中央工作组的核心成员(李副组长、陈局长、最高检特派员)、H省委书记、省长、省纪委书记、省委组织部长、以及从北京紧急抽调来的两名公共管理专家和信息技术安全专家。
每个人面前,都放着一份厚厚的、标题为《H省“张浩案”折射出的系统性风险与制度漏洞初步分析报告》的材料。材料的封面,透着一种沉甸甸的分量。
“同志们,”李副组长主持会议,声音沉稳,却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张浩案’及其引发的系列问题,查处腐败分子是当务之急,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深刻反思:为什么会出现如此触目惊心的系统性塌方?是什么制度和机制上的漏洞,让张天贵、王伯君、高长河之流能够长期肆无忌惮、畅通无阻?”
他目光扫过全场,尤其在H省委几位主要领导脸上略有停留:“今天这个会,不是问责会,而是反思会,是建设会。我们要本着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抛开顾虑,直面问题,深挖根源,探讨如何从制度层面扎紧笼子,从根本上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省委书记面色凝重,率先表态:“工作组查处大案要案,是帮我们H省刮骨疗毒、清除毒瘤。我们省委班子坚决拥护,并深刻检讨在干部监督管理、制度建设执行上存在的严重不足。我们将全力配合工作组的调研反思,绝不讳疾忌医。”
会议进入实质阶段。
首先发言的是那位信息技术安全专家,他推了推眼镜,语气严谨:
“从技术层面看,‘张浩案’最初的高考成绩篡改,暴露出我省教育考试信息系统存在致命漏洞。权限管理混乱,超级管理员权限滥用,操作日志监管形同虚设,数据备份与恢复机制不健全。黑客王坤能轻易得手,并非其技术多么高超,而是系统本身千疮百孔。建议:立即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关键信息系统安全大排查,引入第三方权威机构进行渗透测试和等级保护测评,建立严格的分级授权管理和操作日志审计追溯制度,实现技术上的‘不能腐’。”
紧接着,一位负责梳理案卷的工作组成员补充道:
“案卷显示,张天贵集团长期围猎官员,手段从直接送钱送物,发展到帮助子女海外留学、安排海外就业、甚至通过境外赌场洗码等方式,极其隐蔽。这反映出我们的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制度,核查手段落后,尤其是对境外资产的核查几乎依赖个人申报,缺乏有效的国际协作核查机制。建议:升级个人事项报告系统,运用大数据进行交叉比对,加强与金融、海关、出入境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尤其要重点盯防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的境外异常资金流动和资产情况。”
省纪委书记面色严峻地接话:
“此案还暴露出‘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监督乏力的问题。高长河作为常务副省长,插手干预教育、住建、国土等多个领域,许多违规操作都是在其暗示或直接授意下进行。‘决策一言堂、用人一句话、花钱一支笔’的现象在个别领域依然存在。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建议:必须强化领导班子内部监督,落实‘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细化权力运行流程公开,探索引入外部监督力量,真正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省委组织部长深吸一口气,谈到了更敏感的问题:
“干部选拔任用环节,也值得深刻反思。王伯君、甚至高长河,在问题暴露前,都曾是‘能干’‘有魄力’的干部,考核评价偏重经济指标和显性业绩,对其思想品德、生活作风、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深入了解和考察不够,存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的隐患。建议:改进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突出政治标准,注重日常考察和群众口碑,建立干部廉政档案动态更新和预警机制,压实选人用人主体的责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