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清园,FIT楼,计算机网络与安全实验室。
深夜的实验室,如同一个被遗忘在时间之外的金属茧房。服务器机柜低沉的嗡鸣是唯一恒定的背景音,冰冷的蓝光从无数指示灯和屏幕反射出来,在李凡年轻却写满疲惫与执拗的脸上投下明明灭灭的光影。
空气中弥漫着集成电路过热后的微焦气息、以及一种属于高度精神集中后特有的、近乎凝固的紧张感。
李凡僵立在原地,如同被无形的冰封冻结。他的目光死死锁定在中间那块主屏幕上——那行冰冷的、仿佛来自幽冥的警告文字,如同烧红的烙铁,深深灼刻在他的视网膜上:
“指纹鉴定做得不错。”
“可惜,法医通常…是下一个受害者。”
几秒钟后,文字如同鬼魅般悄然隐去,漆黑的命令行窗口关闭,屏幕恢复常态,仿佛刚才的一切都只是一场逼真的幻觉。
但李凡知道,那不是幻觉。
那是宣判。是来自黑暗深处、那个名为“Magpie-7”(喜鹊-7)的恐怖对手,对他刚刚那场艰难而危险的反向追踪的直接回应!对方不仅察觉了他的陷阱,甚至精准地定位了他进行溯源分析的这台物理隔离的辅助计算机,并留下了这条充满嘲讽和死亡威胁的信息!
巨大的恐惧和一种被彻底看穿、玩弄于股掌之上的无力感,如同冰冷的潮水,瞬间淹没了他,让他几乎窒息。指尖冰凉,血液仿佛都已凝固。
对手的强大和恐怖,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这已经不是技术层面的较量,而是一种令人绝望的、全方位的碾压和威慑。
他缓缓坐回椅子上,后背已被冷汗浸透。实验室的低温空调风吹过,带来一阵刺骨的寒意。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被动防御,等待对方下一次更猛烈的攻击,无异于坐以待毙。他必须主动出击,必须找到对方的弱点,哪怕只是一丝一毫的缝隙!
他的目光重新变得锐利,恐惧被一种更加冰冷的决绝所取代。他关掉了那台被入侵的辅助电脑的电源,彻底物理断网。然后,他将所有注意力集中回主系统,调出了之前那份关于“Aetherium Dynamics”(以太动力)和“Magpie-7”攻击小组的初步分析报告。
报告内容有限,大多是基于技术特征比对和开源情报(OSINT)的推测。直接攻击这个庞然大物,无异于以卵击石。
他需要一个新的、更接近的切入点。
他的脑海中,瞬间闪过了一个人影——他的导师,电子工程系的刘剑锋教授。
几天前,正是这位平日里对他赏识有加、学术地位崇高的刘教授,一反常态地、近乎执着地“劝说”他接受那家背景可疑的“腾龙资本”的实习邀请。那番看似关怀备至、实则充满暗示和压力的谈话,此刻回想起来,处处透着诡异和不安。
刘教授…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是无意中被利用的学者?还是…本身就是那张巨大黑网中的一环?
无论是哪种可能,刘教授都成为了连接那个黑暗世界与华清园、与他李凡之间,一个可见的、可触碰的节点。
调查刘教授,风险极大。一旦被察觉,不仅学术前途尽毁,更可能招致 immediate(即刻)的报复。
但李凡已经没有退路。
他深吸一口气,眼神冰冷如铁,双手放在了键盘上。指尖落下,敲下的不再是算法代码,而是一系列隐秘的、游走在灰色地带的信息检索和关联挖掘指令。
他绕开了所有需要实名认证的学术数据库和公开信息渠道。而是利用自己掌握的、以及通过某些特殊技术论坛和加密网络获取的权限与工具,接入了数个覆盖全球的、非官方的研究人员档案库、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包括许多未公开的会议摘要和论文集)、国际科研项目资助记录索引、甚至是一些大学内部网络的非敏感人员目录缓存镜像。
海量的、碎片化的信息如同洪流般涌入。李凡的大脑如同最高效的并行处理器,飞速地过滤、筛选、交叉比对。
关键词:刘剑锋。LIU Jianfeng。华清大学。电子工程。微电子。海外研修。访问学者。合作项目。资助基金。论文致谢…
数据流在屏幕上疯狂滚动。
刘教授的公开简历光鲜亮丽:华清本硕博,博士后海外研修(麻省理工学院MIT),回国后任教,长江学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发表顶级期刊论文无数…一切都符合一个顶尖学者的完美成长路径。
然而,当李凡将检索的时间范围精确框定在刘教授早年的海外研修阶段(大约15-20年前),并叠加了诸如“DARPA(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IAO(信息感知办公室)”、“In-Q-Tel(美国中央情报局旗下的风险投资机构)”等敏感资助机构关键词,以及“Aetherium Dynamics”及其已知关联的子公司、合作大学名称进行模糊匹配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