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的第七天,晨光以一种与前六日截然不同的、近乎庄重的姿态,洒满了艾雅琳的卧室。它不再是邀请慵懒沉睡的柔纱,而是如同一位守时且略显严肃的学监,清晰、明亮,带着不容置疑的号召力,将她从睡梦中唤醒。艾雅琳睁开眼,望着天花板上熟悉的光影,心中涌起的并非假期的闲适,而是一种奇异的、混合着些许不舍与更多跃跃欲试的清醒——今天,是假期的最后一天,是收心日。
窗外,秋日天空依旧湛蓝,阳光灿烂,但空气中似乎多了一份属于“工作日”的、无形的律动。微风带着清醒的凉意,仿佛在提醒人们,夏日的悠长与假期的散漫都已正式进入倒计时。庭院里的草木似乎也感知到了这种变化,在阳光下挺立着,显得格外精神。
艾雅琳利落地起床,没有半分赖床的念头。她选了一套介于家居服与外衣之间的装扮——一条舒适的深色水洗蓝直筒牛仔裤,搭配一件简约的纯白色棉质长袖T恤。这身打扮既保留了居家的随意,又带有几分即将回归日常轨道的利落感。她将长发整齐地扎成一个低马尾,露出光洁的额头和清醒的眼神,对着玄关镜中的自己点了点头,像是在进行一个无声的仪式:“好了,假期结束,该回到现实世界了。”
今天的首要任务,也是核心主题,是复习与规划。她需要让经过一周充分放松和多元刺激的大脑,重新熟悉学习的节奏,并为明天返校做好万全的准备。
早餐她吃得简单而营养,全麦面包、水煮蛋和一杯牛奶,快速补充能量,没有过多的享受成分。饭后,她径直走进了二楼的书房。这个空间在她假期的前半段曾是语言学习的基地,后半段是影视美学的探索站,而今天,它要回归其最本质的功能——学习的圣殿。
她在宽大的实木书桌前坐下,打开笔记本电脑,同时摊开《中外美术史》、《色彩构成》和《艺术概论》的笔记本和教科书。假期的欢愉气息似乎还隐约残留在这片空间里,但随着她翻开书页,笔尖落在纸上的沙沙声响起,一种熟悉的、专注的学习氛围很快便重新建立起来。
她并没有急于立刻投入新知识的预习,而是先进行梳理与回顾。她快速浏览了过去一周(假期前)的课堂笔记,让那些关于巴洛克艺术、色彩情感、艺术与社会语境的理论框架在脑海中重新变得清晰。她像整理一团稍显凌乱的毛线,将知识点一一理顺,标注出重点和还存在疑问的地方。
“嗯,刘教授提到的贝尼尼雕塑中‘动感的凝固’这个概念,还需要再找些图例加深理解。”
“色彩的情感象征练习,这周应该会有新的作业吧?”
“小组课题的初步方向已经定了,但理论部分还要和赵致远再核对一下文献。”
她一边复习,一边在日程本上记录下明天需要向老师请教的问题和需要注意的课程要点。这个过程,有点像给大脑做热身运动,唤醒那些暂时被假期模式“休眠”的学术神经。团团似乎也感知到今天气氛的不同,没有像往常一样跳上桌子捣乱,只是安静地趴在书桌旁的地毯上,偶尔抬起眼皮看看她,像是在默默陪伴她“工作”。
复习告一段落,她开始规划新一周的日程。她拿出那本色彩斑斓的日程本,翻到新的一周页面。先将固定的课程时间填进去,如同搭建起一周的基本骨架。然后,她开始填充血肉:
· 周一晚上: 深入研究巴洛克艺术,完成刘教授可能布置的思考题;与小组线上简短同步进度。
· 周二: 重点关注《色彩构成》的新内容,准备好颜料和工具;下午课后去图书馆查阅小组课题需要的相关理论书籍。
· 周三(创作日): 必须留出整块时间给“时光之扉”系列,《雨中之窗》需要最终完成,并开始新作的色彩小稿。
· 周四: 复习《艺术概论》,整理小组课题的初步思路成文。
· 周五: 完成《素描进阶》的课后练习;周末放松(如果本周任务完成顺利)。
她写得仔细而灵活,在学业、创作、小组任务和个人生活之间寻找着平衡点。看着日程本上逐渐变得充实而有序的页面,她心中那种因假期结束而产生的些微空落感,迅速被一种清晰的掌控感和对未来的期待所取代。
中午,她简单地热了昨天的剩粥,解决了午餐,没有在用餐上花费太多时间。午后,她决定进行一项更具“连接感”的任务——小组课题的线上讨论。她在小组群里发了消息,很快,林薇、赵致远和孙婷都陆续上线。四人开了个视频会议。
屏幕上出现几张熟悉又略带假期余韵的脸庞。林薇背景似乎在她家厨房,嘴里还嚼着东西;赵致远依旧在他那整齐得令人发指的书桌前;孙婷则戴着可爱的发带,面前摆着iPad。
“同志们!收心啦收心啦!”林薇率先嚷嚷,语气夸张,“一想到明天要早起,我感觉我的灵魂还在度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