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厨坊” 的直播镜头刚亮起,周小雨手里的平板就 “嗡” 地振动起来 —— 在线人数跳着涨到 820 万,比上次直播又多了 200 万,新增粉丝标签里 “社区志愿者”“乡村教师”“银发学厨团” 的比例占了三成。她举着平板凑到镜头前,屏幕上的弹幕像瀑布似的滚:“李老师快教新菜!”“刚从青海青稞田赶来,还没学会焖粥呢!”“求邪修版早餐,孩子上学赶时间!”
李伟正蹲在地上翻粉丝寄来的 “工具包裹”,从里面掏出个印着卡通熊的儿童电饭煲,容量只有两升,锅底还贴着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饿肚子” 的贴纸。他举着电饭煲对着镜头晃了晃:“家人们,今天教一道‘零失败电饭煲爱心杂粮粥’—— 不用泡豆子,不用看火,睡前放好食材,早上起来就能喝到热粥,老人小孩都适合,还能跟着咱一起做公益!”
沈亦舟已经把杂粮摆成小堆,小米、红豆、燕麦、红枣在白瓷盘里铺得五颜六色。他指尖捏起粒红豆,对着光看了看:“正统杂粮粥讲究‘五谷配比’,红豆要选颗粒饱满的,燕麦得用即食款才容易煮烂。” 话没说完,就被李伟塞过来的一把混合杂粮打断 —— 那是超市买的 “五谷杂粮包”,拆开就能用,连配比都省了。
李伟利落地撕开杂粮包,哗啦啦倒进电饭煲,塑料袋摩擦声混着谷物滚落的脆响。沈师傅别较真啦, 他边说边拧开水龙头,打工人哪有功夫挑豆子?这种混合装三块九毛九一袋,省时省力还便宜 —— 单买五种杂粮得花双倍价钱。 两汪清水漫过琥珀色的谷物小山,他抄起筷子快速搅动,溅起的水珠在锅壁凝成细亮的水痕,记住黄金比例 2:1,实在记不住就用手指量 —— 水位没过杂粮两指宽,煮出来的粥保准浓稠得挂勺。
【邪修实操第一步】李伟按下电饭煲的 “煮粥键”,又拍了拍锅体:“没有煮粥键就用‘煮饭键’,煮到跳闸后焖十分钟,再按一次煮饭键,两次下来豆子绝对烂。要是连电饭煲都没有,用保温杯也行 —— 开水冲杂粮,盖紧盖子焖四小时,早上起来就是温乎的粥,通勤路上都能喝。”
弹幕里立刻刷起 “保温杯党狂喜”“超市杂粮包已下单”,一个带着 “小学生美食监工” 标签的 ID “王小胖爱喝粥” 弹出:“李老师!我用儿童锅煮杂粮粥,煮糊了怎么办?锅底黑了还能吃吗?” 后面跟着个哭脸表情。李伟笑得直不起腰:“小胖别慌!把上面没糊的粥盛出来,加半勺白糖,照样好吃!下次煮的时候在锅底铺片生菜叶,就不容易糊了 —— 这是你张桂芬奶奶教我的招!”
张桂芬大妈的 ID 立刻弹出:“没错!我年轻时煮糊粥,就用生菜叶救场!小李老师快教怎么给粥加营养,我想做给社区的独居老人喝!” 她刚说完,屏幕上就弹出十几个 “社区志愿者” 的连麦申请,为首的是个穿红马甲的姑娘,背景是堆满米面油的社区仓库:“李老师!我们社区有 20 位独居老人,冬天不方便煮粥,想跟您学简单的方法,我们志愿者帮着做!”
李伟刚要答应,公屏突然被密集的红色感叹号弹幕刷屏。一个带着 “乡村教师”认证标签的 ID “大山里的小杨”,像溺水者抓住浮木般疯狂发送求助信息:“李老师!孩子们三天没吃热饭了!”连麦申请在滚动的评论区里如礁石般凸起,瞬间被热情的网友们顶到最前面。
接通的瞬间,刺骨寒意仿佛顺着网线扑面而来。镜头缓慢扫过漏风的教室,斑驳的墙皮如深秋枯叶层层剥落,几片泛黄的奖状在裂缝间摇摇欲坠。破碎的窗棂被透明塑料布勉强糊住,狂风灌进来时,塑料布发出凄厉的呜咽,裹挟着漫天雪粒扑进室内。
五六个孩子紧紧挤在掉漆的讲台前,褪色的薄棉袄洗得发白,补丁摞着补丁。他们冻得发紫的手指深深陷进铅笔杆里,每一笔都颤抖着在作业本上划出歪斜的字迹。其中扎羊角辫的小女孩鼻尖结着薄霜,睫毛上凝着细小的冰碴,却仍固执地用冻僵的手临摹生字。
镜头突然剧烈晃动,转向墙角那座锈迹斑斑的煤炉。豁口的铝锅里,几粒杂粮在沸水中沉沉浮浮,清可见底的粥汤表面,倒映着孩子们瑟缩的身影。咕嘟咕嘟的冒泡声混着呼啸的风声,在空荡荡的教室里格外刺耳。小杨老师突然入镜,她裹着磨破边的围巾,眼里泛着泪光:“这场暴雪封山三天了,存粮... 就剩这点粥了。”
李老师,沈老师,求求你们救救孩子们! 小杨老师声音像被砂纸磨过般沙哑,指甲深深掐进豁口的粗瓷碗沿,指节泛着青白。碗底沉着几粒干瘪糙米,蔫黄的野菜叶浸泡在结着薄油膜的冷粥里,随着她颤抖的手腕轻轻晃动。这是贵州深山区的向阳小学,教室四面漏风,连炭火都烧不起。孩子们天不亮就打着手电筒,踩着结霜的露水走两个钟头山路来上课,到现在连顿正经饭都吃不上。 她突然捂住嘴剧烈咳嗽,指缝间渗出细密血珠,却还在用袖口胡乱擦着通红的眼眶。有些孩子连苞谷碴子都没尝过滋味... 听说你们有百万公益基金,能不能... 能不能给孩子们送些杂粮,再添置几口熬粥的铁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