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四点半,安置点的星空还凝着霜气,周小雨的帐篷里已经亮起了马灯。账本上的数字被红笔圈了又圈:粉丝捐的 10 套折叠灶台凌晨三点运到了,王哥的辣酱和新榨花生油码在角落,老吴追加捐赠的 3 台破碎锤正从山下往上来 —— 物流短信显示,司机为了赶早,凌晨两点就挂着防滑链上了山。她裹紧棉衣走出帐篷,脚底刚沾地就打了个寒颤,昨夜的气温跌到了零下八度,地基周围的土冻得像铁块,踩上去连个脚印都留不下。
“周姐,这冻土咋挖啊?” 志愿者小张举着铁锹跑过来,刃口上卷着碎冰,“挖了半小时,就掉下来几块冰碴子!” 周小雨走到地基边,蹲下来用手指敲了敲地面,发出 “咚咚” 的闷响。临时用石灰画的地基线冻在了土里,白得刺眼。“老吴捐的破碎锤快到了,先烧点草木灰撒在上面化冻,” 她望着远处板房的灯光,“沈老师和李老师该在准备早饭了,孩子们吃完早饭正好能来搭把手。”
临时厨房的帐篷里已经飘出了香气。沈亦舟正把采药人送来的荠菜用雪水化开,翠绿的菜叶在瓷盆里舒展,像刚抽芽的春草。“这荠菜得用温水焯一遍,去苦味,” 他往锅里倒了勺王哥捐的花生油,“和面粉掺在一起做菜团子,既能当早饭,还能给施工的志愿者垫肚子。” 李伟蹲在旁边调试直播设备,镜头扫过案板上的面团,突然定格在窗外 —— 张爷爷正抱着他的旧铜锅,往地基方向走,铜锅沿上还挂着煮雪水的冰碴。
“张爷爷这是干啥去?” 李伟举着相机追出去。老人走到地基中央,小心翼翼地把铜锅放在冻土地上,用袖子擦了擦锅沿:“这锅煮了三十年雪水,沾过山里的土,现在装这儿的土,以后厨房的烟火气才能顺。” 他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晒干的柏树枝,“以前盖房子奠基,都要撒点柏枝驱邪,现在没有别的,就用这个给孩子们求个平安。” 沈亦舟站在一旁,看着老人枯瘦的手把柏枝撒在铜锅周围,霜气沾白了他的鬓角,突然想起上一章里老人说 “铜锅煮雪水暖手” 的模样,鼻子莫名发酸。
上午八点,“烟火厨坊” 的直播准时亮起。镜头里,志愿者们正围着地基发愁:破碎锤还没到,几个人用钢钎凿冻土,每一下都溅起冰屑,钢钎尖上已经磨出了亮痕。李伟把镜头对准张爷爷的铜锅,声音里带着暖意:“家人们,今天咱们不做菜,办个特殊的‘奠基宴’—— 永久厨房要正式动工了,但这零下八度的冻土,给我们出了个难题。”
在线人数瞬间破 2 亿,弹幕像雪片似的飘起来。ID “建材店赵老板” 率先弹出,头像里堆着钢筋水泥:“李老师!冻土得先破再挖!我捐 20 根螺纹钢当撬棍,再送 10 包速凝水泥 —— 你们那儿没搅拌机,这水泥兑水就能用,比普通水泥凝固快三倍!” 他发了段仓库视频,“我这就叫货车往山上送,防滑链都备好了,中午准到!”
“赵老板大气!”ID “工程队王队长” 紧跟其后,头像里是挖掘机的特写,“冻土硬得像混凝土,用破碎锤砸的时候得按网格线来,不然碎块太大!我捐 4 套加热毯,裹在地基边先化冻,比烧草木灰管用!” 他还发了张施工示意图,“你们看,每隔半米砸一下,保证冻土碎得均匀,我当年在东北挖地基就这么干!”
李伟蹲在地基边,用粉笔照着示意图画网格:“家人们太专业了!这比我查百度靠谱多了。” 他刚画完,就见小芸捧着个铁皮盒跑过来,里面是她母亲的照片和一捧晒干的山花。“李叔叔,我能把妈妈的照片放在地基里吗?” 女孩的声音带着颤,“妈妈以前总说,有厨房的地方就是家。” 镜头凑近,照片里的女人笑着揉面,和小芸现在的模样一模一样。弹幕瞬间安静了几秒,接着刷起一片 “心疼小芸”“一定能建成”。
沈亦舟走过来,帮小芸把照片和山花放进铜锅:“等厨房建好了,我们把照片挂在墙上,让妈妈看着小芸每天吃热乎饭。” 他转身对着镜头,举起手里的荠菜:“今天早饭吃荠菜菜团子,荠菜是采药人送的,面粉是粉丝捐的,虽然没有山珍海味,但每一口都是心意。” 他边说边往面团里加温水,“冬天和面要加 40 度的水,酵母才活跃,就像咱们现在,得抱团取暖才能破开冻土。”
上午九点,奠基仪式的简易 “主席台” 搭起来了 —— 用粉丝捐的折叠桌拼在一起,铺上周小雨找出来的红布,上面摆着张爷爷的铜锅和小芸的铁皮盒。志愿者们站成一圈,孩子们捧着刚蒸好的菜团子,手里还攥着暖手宝。突然,远处传来了拖拉机的轰鸣声,老吴顶着一头霜气跳下来:“破碎锤来了!还有我托朋友找的 3 把钢镐,挖冻土绝对好使!” 他把工具扔在地上,看见地基边的网格线,忍不住夸:“这线画得专业啊,跟我当年盖猪圈似的 —— 不对,比盖猪圈整齐多了!” 弹幕里顿时笑成一片:“老吴是气氛组组长吧”“盖猪圈的经验用上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