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1 月 2 日凌晨三点,渔村的风雨突然变了性子。原本斜飘的雨丝,此刻化作被狂风攥紧的钢鞭,狠狠抽打着临时厨房的防水布,“噼啪” 脆响震得地面发颤。李伟裹着两层浸透的帆布外套,蹲在西侧钢管架旁,雨水将扳手浸得滑腻,每拧一下都要使出浑身力气 —— 这处加固死角正被风撼动,稍有不慎,整个顶棚就会被掀翻。
“再加根绳子!” 林伯沙哑的呼喊穿透风雨。这位退休教师昨日看了直播便赶来支援,怀里紧抱着镇民政办新送的防汛尼龙绳(上一章赵老板捐赠的防水布已由政府协调物流提前送达,赵老板并未亲自到场)。他深一脚浅一脚踩过泥泞,胶鞋陷进渔港软泥,溅起的泥水足有半尺高:“我年轻时在渔业队抗过台风,得打‘双套结’,比十字结牢靠!” 两人手指被冷水泡得发白起皱,仍咬牙将绳子死死缠住钢管,直到支架彻底稳固,才倚着墙大口喘气。
临时厨房角落,林伯带来的旧铜锅正煨在炭火边。锅底的豁口贴着医用胶带 —— 那是周小雨从镇卫生所紧急借来的。锅内温着半锅热水,专为预防夜里孩子受凉准备。“刚才听见小玥在哭,” 林伯压低声音,“这孩子抱着贝壳,非要去渔港等妈妈。台风天出海,哪有那么容易回来......” 作为看着小玥长大的长辈,他比谁都清楚海上的凶险。
李伟心头猛地一紧,抄起手电筒就冲进雨幕。防波堤下,果然蜷缩着个小小身影,怀中紧抱着贝壳 —— 那是小玥昨天捡来,准备送给阿海的礼物,此刻在雨水中泛着冷冽的光。“小玥!” 他冲过去,用外套裹住瑟瑟发抖的孩子,“这么大风,怎么跑这儿来了?”
女孩冻得发白的脸上,泪水混着雨水滑落:“妈妈说今早回来,还给我带新鱼干...... 我怕她找不到厨房,看不到我做的鱼丸。” 她摸出张皱巴巴的纸,上面歪歪扭扭画着鱼丸,旁边写着 “给妈妈” 三个字。李伟眼眶发热,赶忙抱起孩子:“咱们现在就做鱼丸,等妈妈回来,就能喝上热汤了,好不好?”
清晨六点,风雨稍歇,“烟火厨坊” 直播准时开始。镜头里,防水布上的雨水如帘般垂落,志愿者们正用石块压住被风吹起的边角;沈亦舟蹲在一旁,给发烧的小涛测量体温 —— 体温计显示 38.5℃,显然是昨夜守厨房时受了寒;周小雨则紧皱眉头核对账本,身旁站着镇民政办王主任 —— 他昨天下午看到直播,冒雨赶来协调物资。
“家人们,台风还未过去,但咱们遇到两个难题。” 李伟声音疲惫却坚定,“一是海鱼只剩 120 斤,昨晚分给孩子们 50 斤,今天早餐勉强够,但午晚餐就紧张了;二是小涛感冒发烧,可我们的退烧药只剩两盒,渔村卫生所太远,台风天根本过不去。” 镜头扫过案板上的海鱼,装在陈默设计的泡沫保鲜箱里,即便用海盐维持低温,也撑不了太久。王主任赶忙补充:“我已联系镇应急物资库,半小时后退烧药和感冒药就能送到,大家别担心。”
直播间在线人数攀升至 1.2 万,温暖的弹幕不断刷屏。ID “渔村阿婆” 率先发言,头像里是位戴斗笠的老人:“李老师!我家阁楼存着 20 斤海带芽,防潮得很!我这就让儿子送过去,10 分钟准到!” 还附上一张照片,布袋子里的海带芽泛着墨绿光泽。
“阿婆太及时了!”ID “上班族小李” 紧跟评论,“我捐 500 元给孩子们买鱼!中午发工资就转账,12 点前肯定到账,你们先联系渔贩!” 一时间,“我捐 200”“我捐 100” 的弹幕接连刷屏。王主任见状走到镜头前:“大家不用急着捐款!我已协调隔壁渔港,马上送来 30 斤新鲜黄花鱼,记在镇应急采购账上,后续统一报销,先保证孩子们有饭吃!”
李伟对着镜头深深鞠躬:“感谢王主任,感谢家人们!今天咱们就用阿婆捐的海带芽,加上剩下的海鱼,教大家做‘海带芽鱼丸汤’。鱼丸去刺处理,孩子吃着安全;海带芽泡软即煮,方便快捷;这热汤最适合驱散台风天的寒气。” 话音未落,周小雨悄悄比出手势 —— 镇卫生所的医护人员正冒雨赶来,还带足了退烧药。
沈亦舟拿着连夜整理的营养笔记走上前:“海带芽富含碘元素,虽说渔村孩子常吃鱼,但碘摄入仍不足,容易影响甲状腺健康。鱼丸用鱼肉混合土豆泥,既能避免鱼刺风险,又增加了碳水化合物,抗饿易消化,特别适合台风天活动量少的孩子们。” 他顿了顿,“土豆泥是镇应急物资库送来的脱水土豆,开水泡 5 分钟就能用,既省火又方便。”
【海带芽鱼丸汤实操细节】
食材预处理 —— 适配台风天物资短缺与快速制作
海鱼去刺与鱼泥制作:阿海手把手教小玥和孩子们处理食材:“选黄花鱼腹部肉,刺最少、肉质最嫩。” 他用剪刀小心剖开鱼腹,将剔下的鱼肉平铺在村民阿强捐赠的石板上 —— 这位开小饭馆的村民,看到直播后特意送来备用案板。“把鱼肉剁成泥,至少 10 分钟,越细腻越好。” 阿海边剁边示范,“加半勺盐,既能入味,又能增加黏性,鱼丸不易散开。” 小玥学着挥刀,虽然动作笨拙,眼神却格外专注:“阿海叔叔,这样妈妈吃起来就不费劲了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