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周小雨的平板提示有新消息,是沈亦舟发来的“雪域酥油卷”配方。“李哥,沈老师把藏区无奶版配方发过来了!”她把平板转向李伟,“用青稞面烫熟做皮,牦牛肉干炒碎当馅,加酥油拌匀,营养比奶皮卷还高。”沈亦舟的声音从耳机里传来:“藏区孩子乳糖不耐受,青稞的膳食纤维刚好能调理肠胃,我已经把步骤录成视频,晚上发你。我这边要开始教虾饺了,庆典菜单我连夜做出来,发你邮箱——‘菌菇烤羊排’记得让巴特选羔羊肋排,脂肪低。”李伟点头:“放心,你专心教孩子,这边有我和小雨。”
这个小插曲让直播氛围更热了,ID“退休教师刘姨”:“沈老师太贴心了!我捐的羽绒服里都塞了乳糖不耐受的科普手册,没想到你们早考虑到了。”ID“烘焙博主小甜”:“我马上调整模具尺寸,做适合藏区孩子抓握的小份点心。”周小雨快速记录着粉丝的建议,在平板上标注“藏区物资:青稞面、牦牛肉干、小尺寸模具”。
奶皮卷做好后,沈亦舟用电子秤称了重量:“每卷35克,营养成分刚好达标。”巴图凑过来咬了一口,奶香味混着虾干的鲜在嘴里散开,孩子举着剩下的半块喊:“比我妈妈做的奶豆腐甜,还不腻!沈老师,这个能给阿雅留一块吗?”
“当然能,”沈亦舟揉了揉他的头,“阿雅从雨林来,咱们还可以做个菌菇味的,用她带来的牛肝菌碎代替虾干,既符合她的口味,又能补充氨基酸。”李伟拍着大腿:“这主意好!咱们‘邪修菜’就是要因地制宜,让每个孩子都能吃到合心意的味道。”
下午,周小雨的手机响了,是县物流站的老王:“周经理,藏区的第一批物资到了,50件羽绒服、30本藏汉双语食谱,还有小甜老师捐的烘焙模具,都在暖库里存着,你们啥时候安排车?”
“后天一早!”周小雨立刻打开物资调度表,“我联系了牧区的货运队,他们有雪地胎,走盘山公路没问题。老王你帮我把酥油单独装,用保温箱加冰袋,避免颠簸漏了——沈老师说酥油的脂肪酸含量高,常温放久了会氧化。”
挂了电话,她把调度表递给李伟:“李哥,这是藏区物资的运输计划,货运队负责运输,县应急管理局派了向导,预计5天能到。还有,岩温叔刚才发消息,阿雅和他明天到草原,带了雨林的新鲜菌菇和竹编器具。”
“太好了!”李伟立刻召集线上会议,平板里除了沈亦舟,还有渔村厨房的几个志愿者。“1月10号双店同庆,咱们搞‘云联动’——草原主会场,渔村分会场,同步直播。”他对着镜头说,“老沈,你负责渔村分会场的菜品展示,教孩子们做‘虾干蒸水蛋’,和我这边的‘山海奶皮卷’呼应;小雨,你统筹两边直播节奏,把粉丝捐赠的物资清单同步在两个直播间公示;我和巴特敲定草原场地,把孩子们的画作挂成‘烟火长廊’。”沈亦舟那边比了个OK:“菜单我已经拟好了,电子档发你——每道菜都标了营养成分,‘竹编蒸鲜鱼’用渔村的鲈鱼,刺少适合孩子。”
沈亦舟连夜赶制菜单,每道菜都标注了营养成分和适用人群:“菌菇烤羊排”(雨林菌菇+草原羊肉,补铁)、“竹编蒸鲜鱼”(雨林竹器+渔村鲜鱼,补DHA)、“青稞奶粥”(藏区青稞+草原牛奶,补膳食纤维)……周小雨则对着直播脚本反复修改,把粉丝互动环节放在菜品制作过程中,既展示厨艺,又传递公益理念。
1月6号中午,岩温骑着摩托车载着阿雅抵达草原,车斗里的竹篮堆得像小山。阿雅刚跳下来就扑向周小雨,举着一个竹编饭盒:“小雨姐,这是我和奶奶做的菌菇酱,用牛肝菌和小米辣炒的,沈老师说能拌米饭,你尝尝。”
周小雨赶紧把平板架好,连上线沈亦舟的渔村直播间。阿雅举着菌菇酱凑到镜头前:“沈老师,这是我和奶奶做的牛肝菌酱,能当奶皮卷的酱料吗?”沈亦舟的镜头立刻对准酱料,仔细看了看:“颜色很正,香味也够!但小米辣要去籽,减少刺激性,再加半勺熟芝麻增香,就能当‘菌菇版奶皮卷’的馅了。”他边说边让旁边的志愿者拿过牛肝菌,“阿雅你看,新鲜牛肝菌要切薄片,用温水泡10分钟,煮的时候加姜片去土腥味,和你奶奶做的酱是一个道理。”阿雅眼睛一亮:“我记下来了!等会儿就去改,做好了寄给渔村的小伙伴。”
“当然可以,”沈亦舟拉着她走进厨房,“咱们先从选菌菇开始,你看这牛肝菌,颜色呈棕褐色,伞盖完整,就是新鲜的;如果伞盖发黏,就不能用了,会中毒。”周小雨趁机开启直播,镜头里沈亦舟教阿雅辨菌菇,李伟在旁边搭竹架,弹幕里满是“专业”的留言。
接下来的几天,草原上一派忙碌景象。沈亦舟带着孩子们做食材预处理,教他们给羊肉改刀、给菌菇焯水,边做边讲营养知识:“羊肉要切3厘米见方的块,容易入味;菌菇焯水能去除草酸,更好吸收营养。”周小雨则在一旁协调物资,粉丝捐的彩色灯笼、画作陆续到位,她和志愿者们一起把厨房布置得像个童话世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