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猎获那头凶悍的“刃牙”孤猪,不仅为宋卫国家带来了丰厚的肉食储备,更在屯子里再次巩固了他“头号猎人”的威望。张建军、李二嘎等年轻后生帮着将剩余的猪肉搬回来后,看着那巨大的猪头和狰狞的獠牙,眼中满是敬佩与向往,围着宋卫国问东问西,都想学这手对付大家伙的本事。宋卫国也不藏私,简单讲了讲要点,重点是沉着、找弱点和利用地形,听得几人连连点头。
家里的餐桌上,连续几天都飘着野猪肉的香气。李素娟变着花样烹饪,或红烧,或炖煮,或做成肉干,确保孩子们既能吃饱吃好,又不会腻烦。浓郁的肉汤更是成了李素娟和还在哺乳期的宋怀瑜最好的营养来源。小家伙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白胖起来,黑葡萄似的大眼睛越发有神,咿咿呀呀的时间也更长了,偶尔还能发出类似“啊噗”这样的音节,引得姐姐们争相逗弄。
疏影和清浅如今是母亲不可或缺的臂助。疏影沉稳,负责监督妹妹们的学业和帮忙记账(宋卫国开始教她简单的收支记录);清浅灵动,手脚麻利,抢着干烧火、喂鸡这些杂活。梦蝶和映雪则是宋怀瑜的“专职”逗趣员,两个小丫头能有模有样地拿着拨浪鼓,在摇车边一待就是半天,唱着不成调的儿歌。嫣然和知画乖巧地自己玩耍,而最小的怀瑾(七丫)似乎也意识到自己“升级”了,不再总黏着母亲,反而喜欢跟在三姐四姐身后,当个小尾巴。
看着孩子们和睦友爱,李素娟心中满是慰藉。她如今气血充足,精力旺盛,将家里打理得窗明几净,连带着宋卫国那些狩猎工具和皮子,都收拾得井井有条。夜晚,夫妻二人哄睡了小的,检查完大的,在灯下相对而坐,一个或许擦拭保养猎枪,一个缝补衣物,偶尔低声交谈几句,空气中流淌着静谧而幸福的暖流。
然而,宋卫国并未沉溺于这份安逸。孤猪的收获解决了短期的肉食问题,但家庭的长远开销、孩子们未来的教育费用、以及他心里那个让家人生活得更好的蓝图,都需要持续的资金。春季禁猎期即将彻底结束,山林里经过一冬休养,猎物正肥,也正是皮毛质量尚佳的尾声时节。他瞄准了另一种价值不菲,却极难捕捉的猎物——猞猁。
猞猁,俗称山猫子,体型似犬,耳尖簇毛,敏捷狡猾,行踪诡秘,其皮毛斑纹华丽,质地柔软,是皮毛中的上品,在收购站能卖出很高的价钱。但猎捕猞猁,考验的不仅仅是枪法,更是耐心、追踪术和对这种生灵习性的深刻理解。
这天,宋卫国再次早早进山。他的目标区域是北山深处一片岩石嶙峋、灌木与针叶林混杂的陡峭山坡,那里是猞猁偏爱的栖息地。与追踪野猪依靠明显的足迹和拱土痕迹不同,寻找猞猁需要更细致的观察。
他像一道无声的影子,在林间缓慢移动,目光锐利地扫过地面、树干和岩石。他寻找的不是巨大的脚印,而是那些几乎难以察觉的、隐藏在落叶或苔藓下的、比猫爪印略大、足趾间有毛的足迹。他仔细观察树干上是否有猞猁磨爪留下的抓痕,岩石上是否有它们留下的气味标记。
这是一个极其考验眼力和耐心的过程。几个小时过去,除了几只受惊窜走的松鼠和几声遥远的鸟鸣,他一无所获。但他并不气馁,猎人本就如此,十次出猎,空手而归七八次也是常事。
就在日头升到头顶,林间光线变得明亮起来时,在一处背风的岩石下,宋卫国终于有了发现。几簇灰色的、夹杂着黑色斑点的兽毛,粘在粗糙的岩石棱角上。他小心地捏起毛发放到鼻尖轻嗅,有一股淡淡的、属于猫科动物的腥臊气。是猞猁的毛!而且看毛发的颜色和长度,应该是一只成年猞猁。
他精神大振,开始以这块岩石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状仔细搜索。终于,在一处松软的、靠近溪边的泥土上,他发现了几个清晰的、带着绒毛印痕的足迹,指向溪流对岸更密的林子。
宋卫国没有立刻过河追击。猞猁性多疑,听觉敏锐,贸然跟进很容易打草惊蛇。他仔细观察了对岸的地形,那里乱石堆叠,灌木丛生,是猞猁理想的藏身和伏击场所。他判断,这只猞猁的巢穴或者经常活动的区域,很可能就在对岸。
他决定采用守株待兔的策略。选择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悄无声息地攀爬上去,找到一个既能俯瞰对岸乱石区域、自身又足够隐蔽的树杈,如同融入了树冠一般,静静潜伏下来。他将56半横在膝上,调整呼吸,整个人进入一种极致的静止状态,连眼神都收敛了锋芒,只有耳朵在捕捉着风送来的每一丝异响。
等待。漫长的等待。
林间的光影缓慢移动,鸟鸣声此起彼伏。时间仿佛变得粘稠而缓慢。宋卫国的身体如同雕塑,但大脑却在高速运转,分析着每一种声音的来源,判断着任何一丝可能属于猎物的动静。
他知道,与猞猁的较量,是意志力的比拼。谁先失去耐心,谁就会暴露破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