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长影时刚漫过青林,那时就站在储存棚前的空地上,手里攥着小禾昨晚画的 “运输路线图”—— 图上用炭粉画了两条线:一条是 “东边干路”,标着 “平坦、无积水”;另一条是 “渠边湿路”,画了个叉,旁边写着 “49 章漏雨处,滑”。他身后,族人们已经按分工站好:巴图带 2 人扛着木杠(前 45 章搭晒席用的,3 尺长,粗 4 寸),岩抱着垫层板的芦苇杆,小禾手里的记录板上,除了 “6 块层板运输清单”,还多了一行字:“每块层板凸头必包芦苇,防磕碰 ——49 章粟穗返潮教训”。
“今天的活,核心是‘稳’和‘准’。” 那时举起路线图,声音比平时沉了些,“稳,是运输时别磕坏层板凸头 —— 这凸头要是坏了,层板就卡不进横梁凹口,粮仓就铺不起来;准,是铺设时要水平,不然粟穗放上去会滑,还会压歪横梁。记住,我们运的不是木头,是能保住 6 筐粟穗的‘仓底’。”
阿山蹲在旁边检查层板 ——6 块层板的凸头都用芦苇杆缠了两圈,用细麻绳绑紧,像给凸头穿了层 “保护衣”。“那时哥说得对,这层板要是坏了,再凿得花一天,粟穗就得在干燥架上多待一天,多一分潮的风险。” 他拍了拍巴图的肩膀,“你们抬的时候,木杠要穿在层板中间,别碰两端的凸头,走一步看一步,慢比快好。”
运输组刚要出发,小禾突然跑过来,指着巴图手里的木杠:“巴图哥,这木杠上有个小毛刺!抬层板时会蹭到芦苇包,把凸头露出来。” 她蹲下来,用粗树皮(昨天保养工具时剩下的)轻轻打磨木杠上的毛刺,“47 章割粟穗时,我看到你衣服被木毛刺勾破,现在层板的芦苇包更脆,肯定会被勾坏。”
巴图赶紧把木杠递过去:“还是小禾细心!我昨天光想着木杠够不够粗,没看有没有毛刺。” 小禾打磨时,那时蹲在旁边补充:“以后不管用啥工具,先用手摸一遍,有毛刺就磨掉 —— 细节不注意,就会出大问题,像 49 章的晒席没压紧,1.5 筐粟穗差点全霉了。”
打磨完木杠,运输组按 “东边干路” 出发 —— 巴图、岩和阿平抬第一组层板(2 块),木杠穿在层板中间,两人在前、一人在后,脚步迈得又稳又慢。小禾跟在后面,手里拿着记录板,每走 10 步就记一次:“10 步:层板平稳,芦苇包完好;20 步:路过小土坡,放慢脚步,无磕碰……”
走到半路,岩脚下突然踩滑 —— 这里是个小洼地,昨晚下了点小雨,土有点湿。“小心!” 巴图赶紧喊,两人同时放慢脚步,把木杠往上抬了抬,层板晃了一下,却没碰到地面。小禾赶紧跑过去,用木杆量了量洼地的深度:“有半寸深的湿土,得垫点干土!”
那时刚好带着第二组运输队过来,立刻让阿平去附近的干土堆装半筐干土,撒在洼地里。“踩实!” 他指挥青壮们用脚把干土踩平,“以后运输前,要先检查路线,有湿土就垫干土,不能等踩滑了再补救 ——49 章的漏雨就是没提前检查,才出的事。”
小禾在记录板上写:“运输中遇湿洼:垫干土半筐,踩实后通过,层板无磕碰”,还画了个小土堆的图标,旁边标了 “提前检查”。她抬头对那时说:“那时哥,下次运输前,我来先查路线吧!我眼睛尖,能看清哪里湿、哪里有石头。” 那时点头:“好!以后你就是‘路线检查员’,比我们这些大老粗看得细。”
第一组层板安全运到粮仓旁时,小禾立刻跑过去检查芦苇包:“凸头完好!没蹭破!” 她兴奋地在记录板上打了个勾,巴图擦了擦额头的汗:“这一路比割粟穗还紧张,就怕把层板碰坏了。” 阿山笑着拍他的肩:“紧张就对了,这层板是粮仓的命根子,容不得半点差池。”
6 块层板全运到后,太阳已经升到半空,长影时的影子缩短了不少。阿山先把粮仓横梁的凹口擦干净 —— 用干净的兽皮,把凹口里的木屑和土都擦掉,“凹口有杂物,层板凸头就卡不紧,铺的时候会晃。” 他边擦边教岩:“擦的时候要顺着凹口纹理,别用劲蹭,不然会刮伤凹口边缘,影响卡合。”
铺设第一层时,阿山和巴图各抬层板的一端,小禾拿着铅垂线在旁边指挥:“左边高半指!右边低半指!” 她把铅垂线靠在横梁上,待石子不动后,指着横梁和层板的缝隙,“阿山哥,你那边再往下压一点,巴图哥,你那边往上抬半寸。”
阿山调整了一下力度,层板慢慢放平,小禾再用铅垂线量:“平了!左边和右边的距离一样,都是 1 尺 5 寸!” 阿山松开手,用手推了推层板,层板没动 —— 凸头刚好卡进横梁凹口,严丝合缝。“成了!第一层铺好了!” 他兴奋地喊,小禾赶紧在记录板上写:“第一层板:水平校准 2 次,凸头卡合紧密,完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