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国渊!”王康看向仓曹与凉州屯田总管。
“臣在!”
“水利兴,则田亩丰。仓曹需统筹粮秣,保障十五万苦役、三万辅兵之食!凉州屯田军,全力配合工曹,引导归化胡户及徙边刑徒,学习使用新渠,科学灌溉!凡新渠所溉之地,优先推广‘深耕铁齿犁’与‘粪肥法’,孤要凉州之粮,三年内翻一番!”
“臣等必不负所托!”周平、国渊齐声应道。
王康的目光最后投向崇文馆祭酒郭缊与招贤馆祭酒贾诩:“郭公、文和先生。”
“老臣(臣)在。”两位老臣躬身。
“文教乃百年大计,农桑乃立国之本。孤观崇文馆所授,皆经史子集,于稼穑之道,涉猎甚浅。今命:于长安太学之内,增设‘农学’一门!不拘一格,广招天下深谙农桑稼穑、水利虫害之贤才,不论出身,唯才是举!由崇文馆与招贤馆共掌其事,贾文和总揽招募考核!”
贾诩眼中精光一闪:“臣领命!招贤馆即日广发‘求农贤令’,布于各州郡城门、驿站。凡通晓土壤辨宜、谷物选种、时令耕种、积肥沤肥、防蝗除害、嫁接育种、农器改良者,经考核属实,皆可入太学农科为博士或弟子!”
郭缊亦抚须道:“崇文馆当整理历代农书,如《汜胜之书》等,并收集民间老农经验,编纂农学教材。太学农科,当分设‘谷粟’‘桑麻’‘果蔬’‘水利’‘虫害’诸目,务求实用。”
王康颔首,更进一步:“仅设学科,尚嫌不足。着于京兆尹上林苑内,划良田千亩,成立‘农学馆’!此馆独立于太学,专司农事研究。命马钧兼任首任馆令,工曹格物院协同。农学馆之责有三:一者,培育良种。择关中、河套、并州、河西之优种粟麦,精心选育,提纯复壮,以求穗大粒饱,抗病耐旱!二者,钻研防灾之术。尤重蝗灾!集古今治蝗良方,研究预警之法(如观天象、察虫卵)、扑杀之术(烟熏、掘卵、器具)、乃至以鸭治蝗等生物之法,编订成册,颁行郡县,教导百姓。三者,精研增产之道。深耕、密植、轮作、套种、绿肥……凡有助亩产提升之法,皆于馆内试验田反复验证,行之有效者,绘图作文,广传天下!”
他环视众人,声音沉凝:“农为国本,本固邦宁!农学馆所需钱帛、田地、人手,户曹、仓曹、工曹需倾力保障!岁拨专款,不得少于两千万钱!孤要这农学馆,成为天下农事之灯塔,使我三州之田,亩产冠绝寰宇!”
“臣等谨遵大将军令!必使水利通衢,农学昌明,仓廪永固!”暖阁内,众臣齐声应诺,声震梁宇。程昱的胡汉融合新政在边郡与军营中艰难而坚定地推进着血脉与文化的连接;马钧肩负起引水灌漠的宏伟工程,十五万苦役将在皮鞭与希望下开凿戈壁的生命线;而郭缊、贾诩则开始为这片深青色的土地播种下“重农贵粟”的文明火种,太学农科的设立与农学馆的诞生,标志着王康势力对农业科技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春风带着槐香与泥土的气息涌入殿中,王康步出暖阁,凭栏远眺。他仿佛看到朔方郡改姓“高”的休屠汉子扶着新制的铁犁,在引黄灌渠滋润的黑土地上耕耘;看到敦煌苦役营的囚徒在监工呵斥下,于灼热的戈壁深处开凿着坎儿井的竖井;看到长安太学内,可能因“农学”新设而引来士子们的惊诧与不解;更看到未来农学馆的试验田里,沉甸甸的良种穗子在风中低垂。胡汉的界限在磨合中渐渐模糊,水利的脉络在版图上不断延伸,而农业的根基,正被知识与技术的力量,夯入更深厚的土层。这一切,都在为那面深青色的旌旗下一次磅礴的指向,积蓄着无可阻挡的力量。
喜欢汉末三国路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汉末三国路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