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卫城,禄国公府的府邸深处,绕过几重回廊,一处极为偏僻、由厚重青石砌成的独立小院,院门紧闭。此处名为“砺锋院”,明面上是存放旧兵器、杂物之所,实则是周家处置隐秘事务之地。院内无窗,只有高处几个小小的透气孔,光线昏暗。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铁锈混合着潮湿石壁的气息。
朱允炆四人被粗暴地推搡进一间四壁空荡、只在墙角铺着些干草的石室。沉重的铁门在身后“哐当”一声合拢、落锁,隔绝了外面最后一丝光线和声音。石室里瞬间陷入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和死寂,只有他们四人粗重的、带着惊恐的喘息声在狭小的空间里回荡。
“陛…陛下…”王钺带着哭腔的声音在黑暗中响起,充满了绝望。
“噤声!”程济厉声低喝,声音同样发颤,“是福不是祸…静观其变!”
朱允炆背靠着冰冷刺骨的墙壁,身体因寒冷和恐惧而剧烈颤抖,牙齿格格作响。黑暗放大了所有感官,也放大了绝望。完了,一切都完了。落入周必贤手中,他再无生路。他甚至能想象出自己被五花大绑,押送进京,跪在金銮殿上,面对四叔朱棣那冰冷嘲讽的目光……那画面让他不寒而栗。复辟?在绝对的权力和冰冷的刀锋面前,那点微弱的念头,如同黑暗中的萤火,瞬间熄灭。
不知过了多久,也许是一刻,也许是半个时辰。沉重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在石室外停下。接着是铁锁链哗啦作响的声音。
“嘎吱——” 厚重的铁门被推开一道缝隙,昏黄的光线透了进来,刺得朱允炆等人下意识地眯起了眼。
周必贤的身影出现在门口。他没有穿国公的蟒袍玉带,只着一身玄色窄袖常服,腰间束着犀带,更显得身形挺拔,气势沉凝如山岳。他身后跟着雷振和另一名手持火把的亲兵。摇曳的火光将他棱角分明的脸庞映照得半明半暗,眼神幽深如古井寒潭,看不出丝毫情绪。
“应文?”周必贤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洞穿人心的力量,在石壁间激起冰冷的回响,“还是该称你一声…建文君?”
“建文君”三个字,如同三把烧红的烙铁,狠狠烫在朱允炆的心上!他身体猛地一颤,最后一丝侥幸彻底粉碎!他猛地抬起头,眼中充满了被揭穿底牌的惊骇和绝望,嘴唇哆嗦着,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程济脸色惨变,挣扎着想挡在朱允炆身前:“国公爷!您…您认错人了!贫僧等只是…”
“程编修,”周必贤的目光转向他,冰冷地打断,“翰林院清贵之地出来的文胆,扮作行脚僧人,委屈了。”
程济如遭雷击,剩下的话全堵在了喉咙里,脸色灰败。
周必贤不再看他,目光重新落回朱允炆身上,语气平淡无波,却字字如锤:“洪武三十一年,太祖高皇帝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改元建文。四年后,燕王以‘清君侧’之名起兵靖难。建文四年六月十三,金川门破,金陵城陷。宫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踪…陛下诏告天下,谓其阖宫自焚。”他顿了顿,看着朱允炆眼中翻涌的痛苦和恐惧,继续道,“然,北镇抚司指挥使纪纲,奉密旨,遣‘夜不收’缇骑,暗查天下州郡。户科都给事中胡濙,以寻访仙踪为名,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更有内官监太监郑和,率庞大宝船舰队,扬帆出海,宣威异域之余,亦奉有密旨,踪迹前朝…陛下之心,四海皆知。”
朱允炆听着周必贤平静地叙述着这四年朱棣对他布下的天罗地网,每一个字都像鞭子抽打在他心上。恐惧之外,一股巨大的屈辱和不甘猛地涌了上来!他不再是那个只能蜷缩颤抖的囚徒,四年来压抑的帝王尊严和亡国之恨在这一刻猛烈爆发!
“住口!”朱允炆猛地挺直了脊背,尽管身体依旧虚弱得摇晃,声音却因激动而尖利起来,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嘶哑,“朕乃太祖高皇帝钦定之嗣!奉天承运,登临大宝!朱棣!逆贼!窃国篡位,逼朕至此!他有何面目称陛下?有何面目诏告天下?!”
石室内一片死寂。只有朱允炆粗重的喘息声。程济和王钺惊骇地看着他,叶希贤则握紧了拳头。
周必贤静静地听着他的咆哮,脸上没有丝毫波澜。待他话音落下,才缓缓开口,声音依旧平稳,却带着一种洞悉世事的冰冷:“建文君,此处是黔西北毕节卫,禄国公府砺锋院。非是金陵奉天殿。你的‘朕’,你的‘奉天承运’,在此间,换不来一粒米,一滴水,更挡不住门外军士腰间的钢刀。”
这话如同冰水,瞬间浇灭了朱允炆刚刚燃起的怒火。他身体晃了晃,脸色更加苍白,眼中充满了无力感和被现实碾碎的痛苦。
周必贤向前踱了一步,逼近朱允炆,目光锐利如刀,直刺他眼底:“我只问你,四年流亡,自金陵至黔中,一路如何隐匿行藏?经行何处?接触何人?一五一十,说清楚。”他的语气陡然加重,带着不容置疑的威压,“若有半字虚言…你该知道后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