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晨霜刚染黄梯田的稻穗,竹竿敲击树枝的脆响就惊飞了枝头的麻雀。小丫头举着竹竿正往青蓬上打,黄褐色的栗苞纷纷坠落,剥开一个却见栗果泛着青白色 —— 连壳都没变硬,果肉软得一捏就出汁。“怎么是生的呀!” 她蹲在满地青蓬旁,指尖戳着未熟的栗果,泪水混着晨露砸在裂开的刺苞上。
沉默女孩快步走来,指尖抚过枝头残留的果柄,发芽日记新页已翻到 “采收成熟度标准”:红笔圈着 “30% 栗苞开裂 = 采收临界线”,旁注 “树上部先采,下部后采,晨露干后拾果”,压着的星洲板栗成熟标本上,清晰标着 “深褐色有光泽,果座自然分离”。“打早了!” 她声音里带着暖意却不失坚定,“青蓬的栗果含水量高,既不耐藏也没甜味,得等刺苞开裂露果才采收。”
“快看我的采收图鉴!” 双马尾踩着沾着枯叶的帆布鞋冲过来,书包里的漫画手册已升级到 “采收加工特辑”:第六十六格画成熟度判断(标着 “刺苞褐裂露果尖”),第六十七格画采收方法(注着 “先拾落果再打苞!晨露干后操作”),第六十八格画幼虫检测(贴了 “摇一摇听声响” 的贴纸),第六十九格画沙藏步骤(画着带湿度计的沙堆)。她指着手册里的 “次品案例”,“星洲的李叔说,早采会让板栗甜度降 30%,还容易烂!”
陆昭衍刚放下分级筛,眉头就拧成了疙瘩。他捡起地上的青蓬剥开,把栗果放进清水盆:“没熟的都浮在水面,成熟的会沉底。” 他翻开农技站的《板栗采收贮藏手册》,“拾落果比打栗苞好,自然掉落的栗果饱满耐藏,打苞要分批,先打开裂的,青苞留着等成熟。” 远处梯田上,孩子们正把整树栗苞全打下来,绿的黄的堆在一起,不少栗果已被摔出裂痕。
苏晚立刻上前拦住:“不能这么打!” 她举起星洲带来的采收网兜,“树下铺塑料布拾落果,每天早晚各一次,” 她指着枝头的栗苞,“只打已经开裂的,青苞再等 3 天,成熟一批采一批。” 她突然晃了晃手机:“合作社的检测车到了,要测栗果甜度和虫蛀率,不合格的收不了!”
顾言的摄像机刚对准水盆里的栗果,就拍到揪心的一幕:最小的男孩正把带虫眼的栗果往竹篮里装,壳上的小洞还在往外渗褐色虫粪。“有虫的要挑出来!” 沉默女孩立刻冲过去,握住他的手腕 —— 她的掌心沾着细沙,却格外有力,“用手捏着晃一晃,有响声的就是有幼虫,还要看果脐,凹陷发黑的多半藏虫。” 她掏出放大镜,指着虫眼边缘的粉末:“这是栗实象幼虫的粪便,会把果肉蛀空。”
“沉默姐姐!好多栗子长霉了!” 双马尾突然惊呼。大家循声跑去,只见昨天采收的栗果堆里,不少栗果表面长了白霉,摸起来黏糊糊的 —— 采收后没及时 “发汗”,堆积发热导致霉变。林溪立刻举平板比对资料:“采收后要阴晾 2 天发汗,让水分降到 50% 以下,” 她念出防治方案,“50-55℃温水浸 15 分钟,既能杀幼虫又能防霉变,杀虫率达 90% 以上。” 镜头里,一盆温水刚倒进栗果,水面就漂起几只蜷缩的白色幼虫。
跨山护苗的 “丰收管护战” 随即打响。树荫下,沉默女孩的 “采收加工站” 已搭起来:白色展板上贴着栗果成熟度图谱和分级标准,旁边摆着三个竹篮 —— 分别标着 “一级(单果重 15g 以上)”“二级(12-15g)”“次品(虫蛀 / 霉变)”。“先分级,再处理,” 她拿着分级筛示范,“筛孔 1.5cm 的留一级果,1.2cm 的留二级,剩下的挑出来加工。” 孩子们围在展板旁,小丫头拿着电子秤认真称重,之前的慌乱早已不见。
梯田东侧,陆昭衍带着男孩子们规范采收。他教小丫头辨认成熟栗苞:“你看这刺苞裂成三瓣,露出深褐色的栗子,一摸就掉,这才是熟的,” 他指着铺在地上的塑料布,“拾的时候要轻放,别摔出裂痕,裂痕处最容易长霉。” 小丫头的动作渐渐轻柔,拾满一篮就小心地倒进分级筐,青果和熟果分得清清楚楚。“对,下午再打第二批裂苞,” 陆昭衍擦了擦汗,“收完要把落地的空苞埋掉,杀死里面的幼虫。”
苏晚正带着女孩子们检测虫蛀。她们把栗果放在耳边摇晃,清脆响声的立刻挑进次品篮。“还要做温水浸烫,” 苏晚边倒水边说,“水温控制在 52℃,泡 15 分钟刚好,温度太高会煮坏果肉。” 双马尾突然灵机一动:“我们做温度指示卡!贴在盆边,变色就说明水温够了!” 她掏出彩笔在硬纸板上画刻度,用蜡笔标出 52℃的红线,像给水盆装了 “安全锁”。
顾言的摄像机追着加工环节拍到了转机:星洲合作社的技术员正调试烘干棚,热风从网格板里冒出,温度表稳定在 55℃;旁边的操作台上,技术员演示着脱壳技巧 —— 用小刀在栗果顶部切小口,放进 90℃热水泡 3 分钟,内皮一撕就掉。“这是做板栗果片的第一步,” 林溪举着平板念资料,“脱壳后用 1% 柠檬酸护色,防止氧化变黑,再煮 30 分钟磨浆。” 镜头里,泡好的栗果内皮轻轻一搓就脱落,露出金黄的果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