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3. 济南之困,铁铉的“骂阵”~
?(?? )??????
燕军南下途中,在济南遇到了顽强的抵抗。
济南守将铁铉是建文帝的忠臣,他假意投降,诱朱棣进城,却在城门上预设铁闸,险些砸死朱棣。
朱棣大怒,下令强攻济南,但铁铉率领军民坚守三个月,燕军始终未能攻克。
铁铉还在城墙上悬挂朱元璋的画像,燕军不敢用炮轰击,只能撤围而去。
?━=????(??? ????)
济南之困让朱棣意识到,硬攻大城市代价太大。
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他决定绕过济南等坚城,直捣黄龙,突袭南京。
这一战略调整,成为靖难之役的转折点。
?( ó?ò)
4. 兵临南京,金川门之变~
⊙﹏⊙∥
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渡过长江,兵临南京城下。
建文帝派人向朱棣求和,愿划江而治,朱棣拒绝。
此时,南京城内的谷王朱橞和曹国公李景隆(早已暗中投降朱棣)打开金川门,迎接燕军入城。
南京城破,皇宫燃起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
有人说他自焚而死,有人说他从密道逃出,落发为僧,云游天下。
这个谜团,成为朱棣一生的心病。
(*???)!!
建文四年六月十七日,朱棣在南京奉天殿登基,改元“永乐”,是为明成祖。
这场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终于以朱棣的胜利告终。
但他知道,自己的帝王之路,才刚刚开始。
*?((???))?*
四、永乐盛世:铁血帝王的文治武功~
(????)
1. 清算旧臣,方孝孺“诛十族”的悲剧~”
七玥:“啧啧,看标题就知道不靠谱历史上没有诛杀十族,都是谣传~”???
“朱棣登基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巩固政权。
他对建文朝的旧臣展开了大规模的清算,齐泰、黄子澄等被凌迟处死,家族被诛灭。
最惨烈的是方孝孺案。
方孝孺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朱棣命他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却宁死不从,大骂朱棣“燕贼篡位”。
朱棣怒不可遏,说:
“你不怕诛九族吗?”
方孝孺说:
“诛十族又何妨!”
朱棣竟真的下令诛方孝孺十族,包括他的学生和朋友,共870余人被杀,行刑持续了七天。”
七玥:“博主说的不够严谨,绝对没有十族,870 人可能只是不支持他的人罢了,刚好和方孝孺有点子关系的那种~”
“这场屠杀虽然震慑了反对者,却也让朱棣背上了“暴君”的骂名。”
七玥:“Judy也有点冤枉啊~历史和野史混淆了~”
“在清算旧臣的同时,朱棣也重用了一批有才能的人,如“黑衣宰相”姚广孝、内阁大学士解缙、杨荣、杨士奇等,为永乐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2. 《永乐大典》:古今典籍的集大成者~
? (??3(???c)
朱棣深知,自己以藩王继位,缺乏“正统”性,必须通过文治来树立威望。
永乐元年(1403年),他下令编纂一部涵盖古今的大型类书,由解缙担任总纂修。
他对解缙说:
“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
(*′I`*)
解缙起初并未理解朱棣的深意,仅用一年时间便编成了《文献大成》。
朱棣不满,认为过于简略,于是命姚广孝参与编纂,扩大规模。
经过五年的努力,这部巨着终于完成,朱棣亲自赐名《永乐大典》。
全书共卷,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参与编纂者达3000多人,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百科全书,被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七玥:“可惜了,?《永乐大典》遗失了( ?? ﹏ ?? )”
“《永乐大典》的编纂,不仅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彰显了永乐朝的文化繁荣,成为朱棣文治的重要象征。
=????=????(●???● |||)
3. 郑和下西洋:扬帆四海的帝国荣光~
((???|||))
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做出了一个影响世界历史的决定:派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
郑和是朱棣的亲信太监,原名马和,因在靖难之役中立功,被赐姓郑。
他率领的船队规模空前:
有大型宝船62艘,各类船只200余艘,船员近3万人,最大的宝船长44丈、宽18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
七玥:“好想看看历史上郑和下西洋的名场面啊~还有大宝船?(?_??)
星星眼.,jpg”
*?((???))?*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