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大规模的秋播开始了。数以十万计的流民,在官吏的组织下,领到了奇怪的“种薯”,在规划好的土地上,满怀希望地播种下去。整个汉南州,变成了一片巨大的、充满生机的农场。
与此同时,另一个好消息也从试验田传来:虽然玉米还未完全成熟,但青玉米已经可以煮食,味道清甜,亦可作为辅食。这进一步丰富了食物来源。
州牧府内,刘基听着各地传来的丰收和顺利播种的汇报,终于长舒一口气。他走到地图前,对徐庶、法正笑道:“元直、孝直,如今,粮草已不再是制约我们的瓶颈。这百万流民,不再是负担,而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和力量源泉!”
徐庶抚须笑道:“主公所言极是。有此神物,不数年间,汉南将成天下粮仓。届时,兵精粮足,民心归附,进可攻,退可守,大势定矣!”
法正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更重要的是,此物一出,天下格局将变。曹操、袁绍在中原打得你死我活,无非为了那点土地人口。若他们知我汉南有亩产数十倍之粮,不知会作何感想?届时,人心向背,可想而知!”
刘基点头,豪情万丈:“所以,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就是利用这人口和粮食的优势,加速内部建设,巩固根基!炼更多的铁,造更多的船,修更多的路,建更多的学堂和工坊!将汉南州,打造成一个真正的铜墙铁壁,富庶安康的强国之基!”
随着红薯、土豆的大丰收和迅速推广,汉南州彻底度过了流民危机的至暗时刻,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充足的粮食,不仅稳住了百万流民,更吸引了更多北方的百姓闻风而来。汉南州的人口、经济、军事实力,开始以惊人的速度滚雪球般增长。一个强大的南方政权,正在以一种超越时代的方式,迅速崛起!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的决战阴影,似乎也掩盖不住南疆这片土地上空,那越来越耀眼的希望之光。
建安五年冬,汉南州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暖冬。这不仅体现在气候上,更体现在这片土地上蒸腾的人气与希望。红薯与土豆的奇迹丰收,如同给汉南州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彻底解决了百万流民的生存危机,也将“汉南乐土”的名声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承汉城内外,昔日流民聚集的临时营地,如今已变成了井然有序的新村寨。炊烟袅袅中,飘散着蒸薯煮豆的香甜气息。田间地头,无数新来的百姓在官吏的指导下,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冬耕和水利建设,为来年更大规模的播种做准备。一种安定、充满希望的气氛,弥漫在空气中。
州牧府议事堂内,气氛也与数月前截然不同。焦虑和紧迫感已被一种稳健、自信的基调所取代。
刘基端坐主位,听取着各部门的汇报,脸上带着从容的笑意。
首先是负责农事的孙邵,他满面红光地呈上报表:“主公!托主公带来的祥瑞之福,去岁秋播的土豆、红薯,加之今冬抢种的部分,预计来年春末夏初,收获量将是一个天文数字!足以支撑现有人口绰绰有余,并有大量余粮可入库储备,或用于酿酒、制粉、饲养牲畜!各郡县新建粮仓,正在日夜赶工!”
“好!”刘基赞许道,“仓廪实而知礼节。粮食是根基,根基稳固,万事可兴!孙公,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尤其是新开垦的坡地、山地,也要充分利用起来。同时,选拔流民中善于农事者,成立‘农技指导队’,将高产作物的种植经验推广至全州。”
“诺!”孙邵领命。
接着是负责工矿的刘巴。他沉稳地汇报:“主公,得益于流民中涌入的大量劳力,各矿场、工坊产能大增!牂牁郡的铁矿、朱提郡的铜矿,开采量翻了一番。承汉城外的军工营造司,新建了五座高炉,日夜不停,出产的铁料不仅满足军需,更可打造大量农具,供应流民垦荒。此外,盐场、茶场、织坊、漆器坊、造纸坊等,皆已初具规模。”
刘基点头:“子初辛苦。工矿乃强国之基。下一步,要注重技艺提升。设立‘匠作学堂’,聘请技艺精湛的工匠为师,培养学徒。尤其是冶炼、兵器制造、船舶建造等领域,要投入重金,钻研新技术,力求精益求精。”
“巴明白!”刘巴郑重应下。
负责民政与教育的徐庶接着开口,他语气中带着欣慰:“主公,流民安置已基本步入正轨。各新建村落,皆设‘里正’、‘三老’管理,推行主公制定的《汉南新律》,轻徭薄赋,秩序井然。更可喜者,各郡县设立的‘蒙学堂’已招收适龄童子数千人,教授识字、算术;‘匠学堂’、‘医官署’亦开始招收流民中有潜力的青年进行培养。假以时日,我汉南将人才辈出!”
法正补充道:“此外,依主公之策,设立‘考功司’,定期对各级官吏进行考评,优者赏,劣者罚,庸者退。吏治为之一新,效率大增。”
刘基满意道:“元直、孝直做得极好!教化与吏治,乃长治久安之道。人才是最大的财富。不仅要培养,更要善用。对于流民中涌现出的有才之士,不论出身,大胆提拔任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