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演习暴露出的电磁干扰威胁与那令人不安的技术关联性,如同北方边境凛冽的寒风,提醒着张彬前路绝非坦途。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个注定要铭刻在共和国编年史乃至人类航天史册上的时刻,已然迫在眉睫。所有其他的纷扰与挑战,都必须暂时为这件头等大事让路——“红星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及其运载火箭,进入了发射前最后的准备阶段。
位于西北基地深处的总装厂房内,灯火通明,气氛庄重得近乎凝固。洁白的“红星一号”卫星,如同一位精心装扮、即将远嫁的新娘,静静地矗立在厂房的中央。它那浑圆的主体上,对称地伸展着几块太阳能电池板,虽然尺寸不大,却凝聚了这个国家在材料、能源、通信、控制等多个领域所能达到的最高智慧结晶。旁边,经过无数次测试和改进的运载火箭,箭体修长,涂装崭新,如同守护公主的忠诚骑士,等待着将其送入苍穹的使命。
张彬站在卫星旁,手中拿着厚厚一叠技术状态确认单。他身边,是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眼神却难掩激动的卫星总设计师,以及那位在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后曾与他击掌相庆、此刻却面色凝重如同面临大考的火箭总设计师。发射场总指挥也亲临现场,进行最后的巡视。
“《东方红》乐音装置,电路复核完毕,音质清晰稳定。”
“银锌化学电池组,电压、内阻均在最佳区间,预计在轨供电时间超过设计指标。”
“信标机发射频率和功率,经过三次校准,确保地面能够清晰接收。”
张彬一项项地核对着,他的声音平稳,语速不快,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精确。每一个数据,每一个接口,他都要求亲眼确认,亲手触摸。总装工人们穿着洁净服,如同手术室里的护士,小心翼翼地执行着最后的操作,将卫星与火箭的末级进行对接。铁路运输负责人已经待命,规划好了将这对“组合体”安全运往发射工位的秘密路线。遥远的全国各地,隶属于不同部门的观测站、遥测站早已接到命令,巨大的天线对准了预定的空域,技术人员日夜值守,等待着捕捉那来自天际的第一声问候。
整个国家机器,为了这一刻,已经悄然运转了太久。成败,在此一举。
就在所有预定检查项目即将完成,卫星整流罩即将进行最后封装,将那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红星一号”彻底与外界隔绝的前一刻,张彬抬起手,做了一个暂停的手势。
他的目光落在卫星内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那里安装着一个用于维持卫星姿态的微型动量飞轮。这个飞轮高速旋转时,其微小的质量偏差都可能导致卫星在失重环境下产生不可控的翻滚。按照工艺标准,它已经通过了数轮动平衡检测,数据完美。
但就在刚才,当张彬的视线扫过那里时,九转不灭体第四重带来的、对物质和能量流动远超常人的敏锐感知,让他隐约捕捉到一丝极其微弱的、难以言喻的“不协调”感。这种感觉并非来自视觉或听觉,更像是一种直接作用于意识的警示。
“等等,”张彬的声音在寂静的厂房内显得格外清晰,他指向那个微型飞轮,“这个飞轮,需要再做一次最高精度的动平衡检测。”
卫星总设计师愣了一下,出于对张彬技术判断力的绝对信任,他没有提出异议,立刻示意检测人员上前。专用的高精度动平衡机被推了过来,飞轮被小心地拆卸下,安装到检测台上。
机器启动,数据开始跳动。起初,一切正常,指标都在绿色安全区内。但随着检测精度被调到极限,在某个特定的转速区间,监测屏幕上一条原本应该平滑的曲线,出现了一个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幅度仅在微米级别的微小抖动!这个抖动如此之小,在常规检测中完全会被当作系统噪声过滤掉。
“这……”负责检测的技术员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就是这一个微米级的瑕疵,在太空长期的真空失重环境下,经过亿万次的旋转累积,极有可能最终导致飞轮轴承的异常磨损甚至失效,进而使卫星姿态失控!
现场所有人的后背瞬间惊出一身冷汗。卫星总设计师更是脸色发白,感激地看向张彬。
“立刻更换备用飞轮,重新检测!”张彬果断下令,语气不容置疑。
新的备用飞轮被取出,经过极其严苛的复检,确认完美无误后,才被小心翼翼地安装回卫星内部。
当整流罩最终缓缓合拢,将那枚承载着民族梦想的“红星”完全包裹时,厂房内异常安静,只有机械运转的轻微声响。张彬凝视着那即将踏上征程的箭星组合体,心中没有丝毫放松。
一个微米级的瑕疵险些被忽略。这浩瀚星辰之路,容不得半点侥幸。而隐藏在这瑕疵背后的,是偶然的质量波动,还是某种更深层次的不确定性?
发射前夜,万籁俱寂,唯有风穿过戈壁的呼啸,如同为勇者奏响的序曲。
喜欢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